昆明翠湖公园空间品质问题及相关策略研究
熊 雄 Xiong Xiong王 冬 Wang Dong
【摘 要】[摘 要] 该文以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将其由传统公园转型为城市公共空间这一事件作为背景,研究重点在于找出现存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关乎空间品质的要素,从而进一步提出一些控制性、建议性的策略,希望能够给笔者以及读者就城市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供更多的思辨。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 城市公园 公共空间 品质 问题 策略
城市园林或城市公园作为一种景观休闲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城市中,它们是城市中心“绿肺”,也是城市的“景观容器”。这类空间深嵌于城市之中,但大多从格局上与城市生活功能无紧密联系,看似融于城市之中的空间却是相对独立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城市公园为人们提供了自然宁静的栖息地,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城市的喧嚣,但作为城市中心的具有休闲功能的重要空间,城市生活大量涌入,势必对其原有空间的使用带来影响,进而对其空间品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 城市公园的转型
1.1 城市公园之于城市日常生活的意义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时所提出的四原则①中的二、三条——提供玩耍的开放空间;提供不同阶层共同使用的空间。明确指出了城市公园的亲民性与普适性。城市公园或园林的功能与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
间功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弥合性。公园休闲娱乐的主要特性对城市繁杂忙碌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调和作用。 1.2 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诸多城市开始逐渐免费开放城市公园(除动、植物园等维护成本高昂的公园),2002 年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以来,西湖风景区逐步免费开放的风景点已达53 处,占西湖风景区公园总数的70%;北京市的140余个公园中,免费公园占有相当比例②。 1.3 转型后存在的普遍问题
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这一举措较大力度地提升了市民的城市休闲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如维护成本增大、环境破坏、管理困难、游人增多,面积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已然形成一种普遍的现象。究其根本,曾经的公园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原有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却难以满足现有的需求。同时,城市商业的渗入亦会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空间格局造成影响。
2 翠湖公园概况及现状
翠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该区域在元朝以前是昆明城外的河池,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保留有部分明末清初留下的传统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发展,翠湖逐渐变为昆明主城区中心的带有明显中国古典园林形态的公园。从2002年起,翠湖公园免费向大众开放(图1~2)。
翠湖公园占地21hm2,水面总面积15hm2,是名符其实的“水上园林”。每年冬季,都有大量的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到这里来过冬,也形成了翠湖乃至昆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翠湖周边除了大量的住宅,还坐落着云南大学、云南
省图书馆、陆军讲武堂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场所,附近也有较为密集的商业区、住宅区。
主要使用人群:通过笔者自身的记忆感受及相关的调研,分析翠湖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除大量本地市民以外亦有一些外地游客。从年龄分布上来看,以中老年人及儿童居多(表1~2)。
3 翠湖公园问题分析
从2002年起,翠湖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是其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向“城市公共空空间”转型的标志。公园有着较为纯粹单一的功能使用需求,而城市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复杂、混沌的空间体,前者到后者的转变带来的是空间与功能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弥合,而冲突随着城市日常功能的介入也会日益凸显。最为明显的变化即是人流的激增。据相关报道指出③,2002年翠湖公园免费开放之初,每年的游客只有600多万人次,而现在,每年的游客量达到了1200万人次左右。这一现象必然对公园造成诸多环境、管理甚至安全的问题。 3.1 公园内功能空间不足与挤压(图3~4) (1)空间不足
由于翠湖公园传统中式园林的布局方式,大量的“移步换景”的小格局空间及游走空间,以及大面积的水体使得公园内缺少集中的活动场地。过多的不可上人的绿地也占用了活动空间。经笔者观察统计,公园内集中开敞的活动场地仅有四块,而这些仅有的活动空间使用属性较为单一,几乎均被用做中老年人健身、舞蹈等,由于空间大小受限,无法再进行其他类别的活动。 (2)空间挤压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