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
最新作文5篇
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篇一】
我想,这个春节大家一定过得“憋得慌”,估计连平时最喜欢宅在家里的同学都有点呆不住了。原本是阖家团圆、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破坏了,我们不能出门游玩,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外出聚餐,只能安守家中,为抗击疫情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在这里,我想和所有同学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保护好了自己。新闻每天更新的疫情报告,变化的不只是数据,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人背后又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这些数字的跳动牵动着我们所有人的心。我相信南外高中的学子们一定心系前线,情关家国。同时也有不少同学为奋战在疫情前线的人员焦灼忧心却深感无能为力,帮不上什么忙。请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普通学子,没办法为当下的战“疫”有所贡献。国家有难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贡献。你们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了身边的人,保护了一线的医生和护士,谢谢你们。
目前,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形势仍然严峻。请同学们和家人一起做好疫情防护工作,非紧急情况避免外出,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不参与人员聚集性活动,规律生活,健康作息。此刻,我们呆得有点烦闷焦躁的家,是很多前线人员想回而不能回的家。在这个牵动着所有国人心的春天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同时,这场疫情,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唯有正视这样的经历,在困境中汲取教训成长,才不辜负这样一场代价沉痛的历练。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人生大课”,我有一些思索想和同学们分享。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相信这次加长版的寒假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很多人从未像现在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
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同学们都是“非典”前后出生的,这是你们有记忆以来第一次面对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透过新闻,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把把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发辫,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年轻医护人员他们心无旁骛,凝视自己的战场; 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带领团队为研制特效药品而耿耿不寐; 我们看到坚守阵地做着深入报道,不断披露疫情最新进展的新闻人;我们看到了为建医院、为制口罩日夜赶工的工人,看到了协调有度、保障支援的社会各界组织……
这些逆行的背影,他们挺身而出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他们扶危渡厄,是守土尽责。2003年非典爆发,全世界守护着80后、90后。17年过去了,换成80后、90后来守护这个世界。我们看到当年坐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如今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替更多人负重前行。
我希望同学们牢记,时代的重任终有一天将要交由你们肩负。数年以后,当你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我和所有老师期待能看到你的良知和专业。当你们有一天近距离接触到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伤口时,希望你有治愈它的决心和力量。而在历史的挑战移交到你们肩上之前,埋首蓄力,练就过硬本领就是同学们现阶段的担当方式。学校会竭尽所能让同学们在南外高中的三年里,储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篇二】 “医护人员是时代最可爱的人,绝不是一句口号。他们用救死扶伤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用甘于奉献的精神谱写了大爱无疆。”仲崇俊在讲述中回忆,疫情之下许多“90后”护士远离家乡亲人,在隔离病房中,既要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操作,也要照顾病人的日常起居。由于身穿厚重的防护服,穿脱不方便,她们不断出汗却不能
抿一口水,哪怕滋润一下口唇都是奢侈,这一幕幕画面让他感触颇深。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冯健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以“统一指挥下的抗疫阻击战”为主题,以诗作真切描述了援助湖北时的心路。课堂上,他用几十张照片向同学们生动还原了一个个战疫故事和“战斗”场面,被汗水湿透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专家会诊的严谨场景……不断引发该校学子们的共鸣。
南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刘浩宇在听完课后感慨颇多,他说:“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这些抗疫“战士”们是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
南通大学医学院2024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季洁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要以抗疫英雄为榜样,珍惜现在的时光,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日后可以像他们一样以仁心仁术去造福人民,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另一位学生张琛则表示,“开学第一课”让他感受颇深,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许自己不是那个勇敢的冲锋者、美丽的逆行者,但依然可以选择成为善良的守护者、温暖的鼓励者。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告诉记者,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南通大学师生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其中,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18名“白衣勇士”奋战在湖北抗疫最前线,不分昼夜,连续多日抢救患者;学校27名大学生志愿者免费为援鄂医护人员子女进行家教,线上进行课业辅导、线下进行亲情陪伴。
“希望通过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能让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珍惜宝贵时光,练就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浦玉忠说。
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篇三】 人生中,每一次追求都应是一场没有妥协和退缩的战役。就像这次抗“疫”之战,为了顺利渡过难关,我们要抗争到底,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直至取得胜利。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中华精神的精髓所在,这样的精神一直在中国人的心中萌芽、生根,直到成长。埋头苦干的人是无私的奉献者,他们不懈努力,为的是将这个社会带到更好的方向;拼命硬干的人,他们舍生忘死,为的是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为民请命的人,他们心系百姓,心系天下;舍身求法的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样的人越多,中国的未来越有希望。
我希望,深中培养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志存高远、心怀天下,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民族兴旺、国家昌盛为己任,尤其是在危机来临之时,不畏惧,不退缩,挺身而出,战胜灾难,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纵览前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给我们以丰富的人生启迪。巴金曾说:“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建成人间乐园。”
同学们,这次疫情或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迷茫恐惧和身心俱疲,很多无可奈何和愤懑不平,很多身不由己和扼腕叹息,正因如此,我才盼望着你们将来成为引领社会向上走的那股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你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希望你们将自己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你们为中华之振兴而不断奋进,因为只有当下的奋进才能充盈你们的羽翼,只有羽翼丰满才有力量擎起时代的重担,才能早日成为中国的脊梁和民族的希望。
最后,和各位老师分享李兰娟院士的一段话:“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心声和希望,也是我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脊梁,民族希望。愿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篇四】
这次疫情爆发后,一位84岁的老者让全中国人民为之敬仰,他就是十七年前曾领军抗战非典的钟南山院士。钟院士虽已到耄耋之年,但当国家陷入危难之时,他仍然选择奋不顾身地为国出战,奔走于抗疫一线,肩负起人民的重托。为什么钟院士甘愿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为全国人民冲锋陷阵?那是因为,这位年迈的英雄深知:他就是那束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盼望着它闪耀在阵地上。 同学们,这次疫情的阴霾终将散去,正如人生总是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进行,但是我希望未来的你们不要那么快忘记灾难,忘记黑暗,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努力学着前辈的模样,做照耀黑暗的那束光,照亮这个时代。就像诗人赫尔曼·黑塞曾写道,“我们还站在昏暗中怀着柔和的梦想,渴望走进那光明中,自己也化为光。”
同学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但只要内心有光明,就不怕陷入黑暗。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我们面临的暗夜是长是短,“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都会成为你们永远向前的信念,正如鲁迅在《热风》中所愿:“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收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心得观后感【篇五】 相信这次加长版的寒假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很多人从未像现在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同学们都是“非典”前后出生的,这是你们有记忆以来第一次面对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透过新闻,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把把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发辫,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年轻医护人员他们心无旁骛,凝视自己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