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押题考点(辨析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1.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主要途径)、传播思想、促进民主化进程。2.教育的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再生产、科学技术再生产。
3.教育的人口功能: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辨析题)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5.(案例分析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表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②学校教育自身条件;③教育管理水平;④家庭环境的因素;⑤社会发展状况。6.(案例分析题)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多选题)生理前提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7.(案例分析题)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多选题)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必要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速度、进程;对人的影响里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8.(案例分析题)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多选题)或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顺序性(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阶段性(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平衡性(抓关键期)、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人才规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重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案例分析题)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或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多选题、辨析题)内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多选题)(1)幼小衔接;(2)延长年限;(3)普职渗透;(4)高等大众;(5)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论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为标志,(多选题)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12.教材的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课程开发泰勒目标模式:确定目标(中心问题)、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14.(辨析题)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单选首要任务);(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1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或教学过程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辨析题)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与间接经验)(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智力推动知识的学习。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品德的基础,品德推动知识的学习。赫尔巴特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反映这一规律)(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16.(案例分析题)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觉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例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直观性原则: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④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名言: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替代它的图形呈现给学生。)直观分为:(多选题)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例题:第斯多惠说:“坏老师奉送真理,好老师教导真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产婆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循序渐进原则: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例题:①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题海战术、拔苗助长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入知识的巩固;②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巩固知识;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例题:“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温故知新。(7)因材施教原则: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8)量力性原则: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例题: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口诀:直(直观性)起(启发性)弓(巩固性)寻(循序渐进)找一英(因材施教)里(理论联系实际)外的狐狸当粮(量力性)食(思想性和科学性)】17.(案例分析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课中概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基本形式。讨论法:(在高年级用的比较多,因为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发现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即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是熟悉教材,核心是了解学生。参观法: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照一定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注意:教学方法的划分:①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即)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④恰当地运用板书。⑤讲授过程中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讲授法经久不衰的原因是,教学是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前: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中: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启发诱导。后:③要做好归纳、小结。(小组合作学习多了第四点: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18(案例分析题)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多选题)(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例某堂课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要目的,应选择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巩固知识:练习法。);(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师本身的素质;(5)教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7)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19.(辨析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缺点:(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5)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20.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作业、提问、测验)。21.(案例分析题)(辨析题)备课的基本要求:(简述备课的基本内容)(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2.(案例分析题)(辨析题)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4)表达清晰,注重语言艺术。(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板书规范。(7)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23.(案例分析题)(辨析题)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4)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5)作业反馈清晰、及时。24.教师如何培养班级凝聚力: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25.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其中,一节课的中心环节是讲授新教材。26.(案例分析题)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提问的语言要准确;(3)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27.说课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说教材,说板书,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2)原则:时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内在动力)、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9.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多选题)(1)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2)教学的内容为自然科学;(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大众化。(5)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30.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31.德育过程(“晓之以理--知,动之以情--情,持之以恒--意,导之以行--行”)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催化剂作用)、意(抵挡外界诱惑、克服困难的能力,例如冬天起不来,就要从品德意志入手)、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德育过程的“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其关键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源泉)(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德育“反复抓,抓反复”。32.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多选题)(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3.(案例分析题)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1)有效的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2)树立良好的榜样(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观察者因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称为替代强化,是一种间接的强化式。)(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经历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三个阶段)(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3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参考答案: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法)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而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获得自律道德。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2)他律阶段(5-8岁)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自律阶段:9-11岁。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4)公正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35.柯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叫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则或者维护权威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4)实践意义:为了解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提供视角和工具;提示教师重视道德判断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方法。36.(多选题)(案例分析题)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多选题):(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三)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四)知行统一原则:(认识与行动相结合)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要求:(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