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述
作为农业生产及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每年约有
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在这一过程中腐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由于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玉米的采后腐损率达8%—12%,马铃薯为15%—25%,水果为10%—15%,蔬菜则高达15%—20%,仅果蔬一项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非常巨大,由于处理不当,每年在烘干、储藏、保鲜等环节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增产数量。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认为,导致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巨大的主要原因包括保鲜技术落后、加工设备简陋、市场信息闭塞等。为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加大投入,推动农产品加工设施的更新升级,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推广保鲜技术应用,简化产销中间环节,缩短市场供需配对时间,以最大限度降低我国农产品采后腐损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竞争力。每年我国农产品损耗总量折算起来约是1.4亿亩耕地的产出,而我国蔬菜种植总面积不足2.8亿亩。造成农产品采后损耗巨大的原因有四点:其一,采后保鲜技术落后。我国传统的果蔬保鲜方式主要包括堆藏、窖藏及使用化学药剂等。长期以来,我国果蔬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进度缓慢,目前我国200余类果蔬品种中只有30余类可以成功保鲜。生鲜蔬菜从生产到运输,到批发市场,再到菜摊、柜台,每个环节都有损耗。一些需要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只好用保鲜剂,这也导致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出口国外的果蔬也因化学药剂使用不当而屡遭退回。其二,冷藏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目前我国共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但整体规模仍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仅占货运汽车总数的0.3%,且现有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另外,冷藏设施的区域分布也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量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其三,冷链物流辐射能力有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
1
成规模化、系统化体系,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据发展改革委数据,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尽管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冷链物流等领域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保鲜储运能力的不足导致农产品无法及时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供需,因此“卖难”和“烂市”等问题时有发生,大量农产品损失于上市途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水果蔬菜在运送途中腐烂。其四,信息闭塞导致产销脱节。我国农业存在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缺乏快速、准确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农产品滞销、卖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告别了短缺,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的局部过剩等新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多年来,农民生产靠天吃饭,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自己搞生产,忽略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农业生产缺乏针对性,时常陷入“人有我有,人无我无”的尴尬境地,造成巨大损失。 我国农产品流通目前已呈现出大规模、长距离、反季节的特点,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也表明,我国仅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在8%以上。可以说,我国的冷链物流时代已经到来。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在中国当前的物流市场,冷链市场存在着众多缺口。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需要温控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整个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2006年,商务部启动“双百市场工程”,将农产品冷链作为重点支持方向之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项目92个,新建冷库55万平方米,新增冷库库容约22万吨,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项目171个,新增制冷能力95万立方米,新增冷藏车近200辆。这些措施明显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环境,
2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冷链发展,商务部还组织了“果蔬冷链物流”等课题研究,加强了冷链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制定了《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等多项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成立了全国制冷标委会冷藏链分技术委员会,为推进农产品冷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发布让冷链物流迎来了发展机遇,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同时还提出,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
国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冷库建设工程,到2015年,推动全社会通过改造、扩建和新建,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二是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三是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四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五是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六是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七是果蔬冷链物流工程;八是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 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要大力发展,还需准确的把握发展方向,各冷链企业也需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之下谋划未来。第一,目前农产品冷链市场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涉及民生领域的农村品冷链物流市场,由政府先期引导,逐步发展到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第二,农产品冷链市场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谋求长远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空载率高,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冷库、冷藏车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让很多有意加快发展的冷链企业感到有心无力,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先期的投入,长期的回报才是发展所在。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冷链发展离不开科技,要用技术体现价值。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上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第四,需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形成安全冷链标准。建立多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