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
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
实践综合
发 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腋窝:36~37℃ 波动<1℃/ 24小时
妇女排卵后体温较高,月经期体温较低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体温是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
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外源性致热源 病因 1.病原体及代谢产物 各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2.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①术后、烧伤、出血; ②栓塞:内脏梗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癌、白血病
3.抗原抗体复合物 病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皮肤散热减少: 产热过多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功能性范畴 三、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物理:中暑;化学:药物; 机械性:脑出血 广泛性皮炎 甲亢
低热,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 39~40℃
波动<1℃/ 24小时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2.驰张热 >39℃。 波动范围>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败/湿/结/脓)拜师结盟。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