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周 琳
【摘 要】摘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价值理念;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营造和谐自由创新环境;注重协作创新,自我评价体系的完善;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提高我国高校教育创新实践能力。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2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我国高校每年都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量人才,但是由于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不够完善,往往忽略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可能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列入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评价机制中。当代,高校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是依据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往往只看重诸如高级职称的人数、高学历的人数、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篇数、科研项目及其科研经费的多少等易于统计和评价的项目。但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要在高等教育的四年时间里看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创新思维的作用发挥大部分只能是在实践工作之后方可检验其成果,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成果
的检验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将其加到教学评估的具体内容上。 2. 教师缺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
一般来说,教育的主导者都是教师,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一样,全体教师在此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教师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由于现在好多高校看重教师的各自科研成果,并以此来作为主要的教学评估指标,这样致使每一位教师投入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1]。我国高校主要分为研究型高校、教研型高校以及教学型高校等三类,虽然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就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来看,三者是一样的,即以科研为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发表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和完成的高级项目的数量等。对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质量也是以相应的科研经费数量来衡量,在其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严重欠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只是片面地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科研任务只是敷衍了事,而只注重相应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另外,在一些民办类的院校中,由于教师对其工资待遇的不如意,因此,这种状况可能会使得教师更倾向于兼职收入。 3.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激励不够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中与之相关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教学环境和相应的师资团队,而学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因所在,离开了学生,具体的培养方案就毫无意义,因为如果要顺利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依靠每位学生的自身努力。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估,各类高校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衡量基准,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对较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其基础课的学习,高年级的学生侧重
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整个的高校教育期间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有关创新培养的课程和进行一些相应的辅导工作,所以严重限制了在校学生的创新学习时间。此外,学生面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把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找工作上,有的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考虑继续上学,所以学生用在创新学习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2]。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价值理念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之前,首先要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理解“创新”二字的具体含义。对于共性来说,应该对社会、对自身甚至对人类有极其强烈的责任感,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宽广的胸怀。而对于个性来说,高校应该依据自己独特的风格,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目标。在当今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全面发展、独立创新的能力,当然勇于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协同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各高校应该注重价值理念的重塑,鼓励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导致物质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本质也不像以前那么纯粹,更多地趋向功利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有责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这种现象,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夯实学生原本的价值观基础知识,在科学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存在的真理,大胆地去探索神秘世界。 2.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协调合作是有所区别的,与集成创新也是有差异的,它主要是将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