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 。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答案】 解:【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是硫酸钠。
猜想二:碳酸氢钠过量时溶质是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硫酸过量时溶质是硫酸钠、硫酸。 故填: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不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氢钠; 锌和反应后溶液混合,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不产生气泡 猜想二不正确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正确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pH产生气泡 <7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把pH试纸直接伸入溶液中。 故填:把pH试纸直接伸入溶液中。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理由: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填: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总结提高】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取少量氧化铜于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 实验现象: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硫酸。
故填:实验步骤:取少量氧化铜于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 实验现象: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硫酸。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 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 ; 猜想二:只有 Na2CO3
猜想三:Na2CO3 与 NaHCO3 猜想四:只有 NaHCO3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二成立。 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
【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一是否成立,并完成实验报。
(查阅资料可知,Na2CO3 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aHCO3 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猜想一成立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 保存。 【答案】 解:(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变质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填:白色沉淀;2NaOH+CO2═Na2CO3+H2O。 (2)【做出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是NaOH、Na2CO3; 猜想二: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是只有 Na2CO3
猜想三: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后部分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是Na2CO3 与 NaHCO3 猜想四:只有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是NaHCO3 故填:NaOH、Na2CO3。 【进行讨论】
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猜想一、二、三、四加入足量稀盐酸都能够产生气泡。 故填:猜想一、二、三、四加入足量稀盐酸都能够产生气泡。 【设计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氯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变红色 猜想一成立 【反思评价】
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故填:密封。
7、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 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① 镁条长度 1cm ② 2cm ③ 3cm ④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无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 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白色沉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淀 盐酸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Mg2+、 B 加入足量水 猜想二不正确 加入适量稀硝酸 C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溶液 【答案】
解: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2HCl═MgCl2+H2↑
【得出结论】由小林同学的实验,镁条长度越长,产生白色沉淀越多,则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镁条长度有关。
【做出猜想】由题意,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即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猜想三为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A、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
溶于盐酸,则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消失。
B、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g,易溶于水,由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则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不消失。
C、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说明白色沉淀能与酸反应;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此沉淀应为氯化银沉淀,则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Cl-。
故答案为:气泡;Mg+2HCl═MgCl2+H2↑; 【得出结论】镁条长度;
【做出猜想】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 试管 操作 现象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 A 加入足量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 盐酸 消失 B 加入足量水 加入适量稀硝酸 C 白色沉淀 不消失 白色沉淀消失 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Mg2+、Cl-
8、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得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L可能是二氧化硫;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猜想3,可能是氨气。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 。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 ,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 无明显现象 为进一步证明结论正确,他们又将该气体通入 溶液中,观察到了预期的白色沉淀。 【结论】加热氯化钠和硫酸的混合物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答案】
解:【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实验探究】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产生的气体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 由上述实验说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硫,可能是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为进一步证明结论正确,他们又将该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了预期的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 【查阅资料】SO2+Ca(OH)2=CaSO3↓+H2O; 【实验探究】溶液变红色;
【评价有改进】澄清石灰水中; 硝酸银。
9、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甲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请写出该中和反应方程式: 。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甲同学:“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二:乙同学:“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丙同学: 。
甲、丙两位同学经过讨论后觉得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两位同学的理由是: 。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不成立 pH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 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填“>”、“=”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