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是新课改中最具 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 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 用实际行动 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1.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 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从功能角度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 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在影响办学水平的众多条件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具决定性的,这其中既有生源质量、 管理者水平,更有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学校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图书等物质形式 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其价值具有相对的潜在性和被动性, 其价值能否发挥, 发挥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使用者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利用水平。 教师作为这些资源的主要利用者, 如果在教育教 学中不加利用,其价值为零;利用不充分,价值发挥就会很有限;若利用不当,则还可能有负面 的影响。而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 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 “化腐朽为神奇”,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我们常常会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 + 教材也没变, 不过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学府,还是在偏 僻的乡间村校,都可见这样的优秀教师的身影。他们是支撑国民教育的脊梁,是影响课程实 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的设施再精良,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 了一批批学高身正的教师,民族的优良传统才得以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薪火才得以相传。 一所所学校才因有了名师的润泽而儒雅厚重或激扬灵动。 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 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 是重要的 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 诸多方面的素养,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孩子往往因为喜欢一 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令学生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渊博,独到深刻, 风趣幽默,教学艺术高超,善于体察和沟通,为人公道正派,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甚至漂亮、潇 洒、时尚、有个性,都可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理由。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那些 令学生倾慕的因素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和延续。同理,教师如 果素质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素材 性课程资源。

2. 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教师在具备了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所需的必要主观条件后, 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教 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课程主体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更具发展性和个体适应 性的方向转变。 性的方向转变。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依照学生发展呈正态分布的理论展开的, 面向绝大多数是 其基本定位,而且 “教师的教学行为局限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 态度、 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 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 非人本的, 它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教学行为要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收集处

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转变 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冲破\三尺讲台\的束缚,走近每个学 生的心灵,关注其真实的需求;转变为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 评价目标, 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学习、 发展的状况,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课 程潜能,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达到推动全部学生得以全面发 展的目标,充分展现其育人的功效。 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 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 的方向转变。 的方向转变。教师一旦树立起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之后, 教师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 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牵 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 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将反思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理性、科 学的调整状态。 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 促使其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 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估量。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 和研究统一起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最 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 的方向转变。 的方向转变。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 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 范例,是有待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的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忠实的 教材\灌输\转变为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的对话与交往。 “教学就其本质 而言是交往的过程,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 “对学生而 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 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即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 展的促进者” 。因此,课堂不再呈现冷冰冰的压抑氛围,而是变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双 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民主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 起分享、理解、建构知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和自由发 挥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价值” 。

3.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着从职前教师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 过程。就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大多数在职教师都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够胜任某 一学科的教学,是合格的教师。但我们缺少的是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教学专家,缺少 将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终生事业并为其付出全部心血的教师, 所以要保证我国教育教学的持续 健康前进,就要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期望的聚焦式反 射。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整 个社会对教师寄予厚望:新课程需要新教师,新教师需要专业发展。而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有位教育专家说: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 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 ”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传统 教育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主导下,教师要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 代教育新理念。 教育即服务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而作为学习主人、发展主 体的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服从状态。在经济全球 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教育是既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消 费。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

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 服务功能。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诸如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常识的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大都要求在学校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优质 的教师服务, 而教师的这种特殊的服务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 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这多重角色功能也就是教 师应有的多重服务功能。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世界服务贸易分为 12 大类,而教师服 务被列为其中第五大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即服务,服务即教育,要求教师要牢 固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奠基。教学即交往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 ” 《 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课堂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就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 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师生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交往策略,改善师生间多形式、多途径的 教学交往活动,使之达到心灵相通、情感相依、精神相融。 课程即生活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相等, 学生既需要在课内打 基础,又需要在课外谋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课外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 , “过 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他认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 教育。 ”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超念,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课 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 、 资源, 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 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 用结合起来,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时空、开放评价,使生活成为活的“教科书” ,引 导学生去生活这本“无字书” ,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 冶情操, 增长才干, 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生活化, 更具时代气息。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 善于思想。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淡化思维结果。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 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 ,从而保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全心的 答案,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 “学” ,贵在于“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课应 当越讲问题越多” 。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灵活多样地解决 问题。合作即发展在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习惯于以学科为中心实施教学,各自为战;习惯于个体手工作 坊式的工作模式,画地为牢;习惯于更多地关注自治和个人发展,自以为是,致使各学科形 成教学壁垒,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学中的 “所有问题都靠自己扛” 。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综合性、跨年级、跨时空的 “横向合作”和 “纵向合作”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交融与沟通,增强同 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兼容,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教学经验融合, 相互启发, 拓宽思路; 教学实践反思, 相互切磋, 砥砺思想。 同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与研究室、实验室、图书 室、资料室等相关教学辅助人员的合作,

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3h3f50rim570pk9t8239nplx1m54t00an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