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基工程分类及重点产品目录
一、关键基础材料
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其他功能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铁基非晶合金带材、电磁屏蔽材料、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高导电率金属材料、电磁兼容材料、铁铬铝金属纤维多孔材料)。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
- 1 -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特种玻璃,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六)前沿新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
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一)机械基础件
1、高精度、精密、重载轴承 2、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 3、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压元件
- 2 -
4、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 5、高可靠性密封件 6、高速链传动系统
7、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 8、高强度紧固件
9、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 10、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 11、大型、精密、高效、多动能模具 (二)电子元器件
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三极管、晶闸管(可控硅)、电感线圈、变压器、石英晶振、电子管等
(三)智能仪器仪表 (四)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 (五)航空装备关键零部件 (六)船舶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 (七)汽车关键零部件
(八)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关键零部件 三、先进基础工艺
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主要是机械制造基础工艺: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工艺、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
- 3 -
1、铸造工艺
定向凝固铸造工艺,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数字化模拟技术,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生产线技术,快速无模砂型铸造工艺,铝、镇、铁等特种合金铸造工艺,复合材料铸造工艺,半固态铸造工艺,高温、低温、高强韧度材料(球墨铸铁、等温漳火球铁、蠕墨铸铁、轻质合金)高精度铸造工艺。
2、锻压工艺
大型薄壁结构件整体成形工艺,多工位冷、温锻工艺,高速精密镦锻工艺,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工艺,大型环件冷辗扩工艺,板材管材精密成形工艺,高强钢板热成形工艺,曲轴、风电主轴及间门全纤维近净成形技术,汽车铝合金精密锻造工艺,螺旋伞齿轮锻-磨联合制造工艺,精冲工艺。
3、焊接工艺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工艺,搅拌摩擦焊工艺,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工艺,高效电弧焊工艺,等离子喷焊工艺,近净成形焊接新技术。
4、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催渗工艺,精密控制加热和淬火工艺,齿轮和轴承精密可控热处理工艺,超大型零件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轴类和管类零件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大型全纤维炉衬
- 4 -
无料盘可控气氛连续加热炉热处理工艺,连续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薄板件压淬热处理工艺,深冷热处理工艺。
5、表面处理工艺
铝、铁合金、铁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工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工艺,纳米陶瓷涂层工艺,等离子、激光、电子束表面强化工艺,低锋酸镀硬铭、镀钟后低锋钝化等绿色电镀工艺。
6、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
高速/超高速切削加工工艺,复合加工工艺(车铣复合、铣磨复合等),复合材料切削工艺,超精密加工工艺(轴系精度O.02 - O.05 微米),超大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微量润滑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三束\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工艺,电火花加工工艺,超声加工工艺,增量制造工艺,粉末冶金零件的精密成形工艺。
四、产业技术基础
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平台。
1、公共研发中心
发挥在皖的转制院所等已有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功能,充实健全\四基\行业公共研究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组建公共研发平台,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支
- 5 -
持,并实现成果共享。
2、检测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检测实验资源,以公正开放、独立运作为保障,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第三方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开展产品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基础材料检验,形成专业化的检测/试验和服务能力。优先发展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检测实验平台。
3、产需对接平台
深化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建设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产需对接平台,促使\四基\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四基\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4、金融服务平台
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围绕\四基\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开发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