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互文性解读,有效拓展古典诗词的广度与深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互文性解读,有效拓展古典诗词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孙 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4年第8期

孙 婷

无论是哪一个读者,无论他阅读哪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逃不开先验的影响,都是一种先在知识情状之下的阅读。除却这种先在的理解与知识,任何新的东西都不可能被经验所接受。有人将这种先在理解称作文学的期待视野。更概括地说,就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

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期待视野对于人们更好地创造作品、理解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姚斯看来,期待视野主要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文学期待视野,它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比如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其次是生活期待视野,它是在以往的生活经验,比如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无论哪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它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崭新的姿态展示自身”。[1]它总是会借助预告、信号、暗示等,使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苏醒过来,把读者带进一种特殊的阅读情境中,一开始就激起一种期待。读者常常会带着这样的期待进入阅读,从而在阅读中不断地改变、修正并实现这些期待。可以说,在文学的接受与解读的活动中,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总是逃不开他所受教育的水平,他所处的地位与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总之,在文学接受与解读的活动中,如果读者的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越是丰富,那么他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快捷越透彻,并且得到的审美感受就越多。

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期待视野,不断丰富他们的期待视野。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对文本之间的承袭影响关系的梳理、比照的互文性解读方式,以帮助学生拓宽期待视野,深广地感知诗词意蕴。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它文本,必定卷入文本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而且不是两个文本的简单联系,而是一个多种文本的互联。

当然,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只是表现为承继,它还可以表现为戏仿、颠覆等诸种形式,作者也不只是像缝补匠那般被动地沿用前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前文本的超越与创新。不只是作者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承袭影响的特点,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相互影响的阅读。

可以说,诗歌文本原本就是一种各文本之间相互承袭影响的建构。

古典诗词文本之间的承袭影响关系举例赏析:

一、手法上的承袭影响

赠苏书记/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审言的诗后两句传情,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在朔边耽搁太久,早点回来,表现了送别时的留恋与盼望的心情。但他不从出行者这一方面着笔,而是从居处者这一方面着笔;又不从他自己起笔,而是从出行者最亲近的人——他的妻子一方起笔。这种不从正面写,而从对面写,它比直接描写苏某离家依依不舍更委婉,更深厚,因而更有说服力。

杜甫的《月夜》正是学习了其祖父杜审言的从对面着手的艺术手段,并且是青出于蓝,更胜一筹,刻画得更加细腻精致,表现得也更为丰富多情。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人,却那么精心细致地表现妻子一个人望月的沉醉与凄凉,渴盼相聚却遥遥无期的无奈与落寞。作者把妻子的形象表现得越是细腻,读者越能窥见其对家人的思念之强烈。[2]

读这两首诗时,我们又很容易想起相类笔法的一些诗句,明明是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我们在感叹诗人多情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智慧与高明。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乐天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等等。当我们引导学生赏析此类诗歌时,在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吟诵时又会引起学生的互文性联想吧。正是在这诸多的联类比

照的联想中我们才更深入地读懂了诗人的命运,读懂了诗人的情怀,读懂了诗人那颗敏感的心。

二、艺术构思上的承袭借鉴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词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仔细玩味,词比诗的意境似乎更深邃些,感情更强烈些,真挚些,特别是那种幽怨压抑的感人力量,更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表现方式,其他诗人也有使用过,例如刘禹锡的《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枝,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再如施肩吾的《杨柳枝》: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课堂上,如果我们大量地搜集这些相类的诗文,不必多言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三、意境的巧妙化用

早发白帝城/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李白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郦道元在《三峡》中所叙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文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欣赏这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意境,我们自然也会联想到以前的一些名作之中的相似意境。如谢庄《月赋》中有“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中也曾吟到“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

看到月亮,读了这首诗又会让人想起诸多相类的将明月人格化的诗句,如《子夜四时歌》中“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甚至会想起邓丽君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人隔千里路悠悠,

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等等。我想学生一定会有他们新的联想吧。

四、诗句的化用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有一句描写红杏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会想到陆游《马上做》中也有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两诗都用了一个“出”把红杏拟人化了,而相形之下,陆游的诗,显得有些平铺直白,粗枝大叶,了无余韵,而叶绍翁的诗作则显得精神专注,意境杳远。叶绍翁的诗句运用局部换字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出新的同时点化了意境。

互文性解读,有效拓展古典诗词的广度与深度

互文性解读,有效拓展古典诗词的广度与深度作者:孙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2024年第8期孙婷无论是哪一个读者,无论他阅读哪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逃不开先验的影响,都是一种先在知识情状之下的阅读。除却这种先在的理解与知识,任何新的东西都不可能被经验所接受。有人将这种先在理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3b1q2c45l3fre38hic91cf865breu010o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