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摘 要】“尚贤”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和把握墨子的“尚贤”思想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墨子;尚贤;人才;和谐社会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卑贱,尝遍民间疾苦,因此成为社会下层民众的代言人。其“义高于君”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尽管他的主张与真正的道德教化和德性培养相去甚远,但其“尚贤”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韩非子把墨学与儒学并立称为“世之显学”。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墨子“尚贤”思想出发,分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以前的氏族贵族社会,用人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才能并不作为考量的因素,它的作用为人们的血缘关系所掩盖,从天子到卿大夫均为世袭。虽说存在从下层人民中选拔人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到了春秋中叶,社会经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旧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为孔子“举贤才”思想的提出创造了前提基础。 孔子所认为的“贤才”可以做大夫,甚至要和执政的大夫、高
级贵族同列。这样的主张实质上部分否定了宗法世官制度。但孔子所谓的“贤才”的主要成分仍然是下层贵族人士,其贵族色彩然浓厚。与此同时,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己任,要求维持封建宗法秩序,其中一个重要制度就是世官世禄制度。他认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这又同他“举贤才”思想相矛盾。
而墨子在孔子之后,叫出了庶人的高昂声音。他认为以前所谓的“聚贤”、“明贤”并不是真正的尚贤使能。他说:“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尚贤下》) [2]。在这里,墨子明确认识到天下的君子们之所以在尚贤之时只是明白小事而不明白大事是因为血缘或宗族的关系造成的,而并不是真不认识贤能。在墨子时代,领主贵族的统治基本沿袭着老一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尚贤中》)” [3]。也就是说,王公贵族所任用的“贤士”都是他们的“骨肉之亲”,都是“富贵之人”,这种普遍情况使得以墨子为代表的这种既非贵族“骨肉之亲”,又非“富贵之人”的庶子中的贤人想要参与政治十分困难。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便是“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尚贤中》) [4]。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出了以“尚贤”为核心的一系列主张,“代表了一种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重建政治秩序的呼声。
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普通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 [5]。 二、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贤”之标准
墨子认为,贤才对于为政非常重要,何以为“贤”则是“尚贤”的基本前提。墨子所确立的“贤”之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 [6],即德行深厚、善于言谈和精通道术。由此可见,墨子把德行作为“贤”的首要标准,德行敦厚之士,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 [7]。其次,“贤”者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和交际能力,否则,即使胸怀经世治国之才亦难被诸侯亲睐。最后,贤者必须是知识渊博的“智人”。说到底,墨子心目中的贤才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为社会做贡献之人。需要注意到的是,墨子所说的道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所学到的众多知识。
墨子所确立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标准,是非常全面的。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些标准包含了德行、才能和学识三个方面,只有达到这三项标准,才能营造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 [8]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墨子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平民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墨子所谓之“贤”的终极意义。
(二)如何“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