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中的哲学和科学你懂多少?
作者:佚名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6期
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称《少年派》)一上映立刻成为焦点,大众的关注度立刻从大片对垒,转移到对《少年派》的解读上。丰富的细节、玄妙的暗喻、奇幻的场景、两个故事的心理抉择,《少年派》的确提供了很大的解读空间。而事实上,根据时代背景、科学原理以及原著相关描写,的确指给观众一些探索真相的路径。
李安表示,作为拍摄者,对一切他心中都有明确的答案,但他绝对不会说出来。这或许就是他的邀请函,上书:请与我一起探寻。
派与理查德·帕克——这也许只是两处有趣的巧合
在片中,少年派管老虎叫理查德·帕克。派的由来在片中有明确的解释。π,一个无穷无尽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有关派的命运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派在背出π数值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倔强与韧性(原著中并没有,李安加入的细节).为其最终生还埋下了伏笔。
理查德·帕克可能更有意思:1884年,“木犀草号”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被困大西洋,除船长、大副、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他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三人选择杀掉濒死的他并吃掉得以生还。这就是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三人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建议下,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赦免三人。
另外,在爱伦·坡的长篇小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也有叫理查德·帕克的海难食人故事。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
船上的四只动物——什么是鬣狗、斑马、猩猩与老虎
词典的解释是——鬣狗,食用兽类尸体的腐肉为生,凶悍异常;斑马在非洲草原上,最易遭鬣狗和狮子追捕;猩猩在成年后,雄性会独立游荡,而雌性则依旧扮演着母亲的形象。
如果派说的第二个故事为真,电影里其实做足了铺垫:水手在斑马跳入救生船时,不停大喊“斑马!斑马”;当派问猩猩“你的孩子呢?”,猩猩充满了悲伤。派的父亲告诉派,你在老虎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倒影。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老虎在鬣狗杀了猩猩后,才从帆布内一跃而出杀掉鬣狗,不少人相信此刻的派受刺激释放了心中的恶。
值得一提的是,不足1分钟戏份的厨子,扮演者是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国宝级男星,以饰演《大鼻子情圣》享誉世界。
《少年派》中的科学问题
李安轻松地用4天时间拿到了过亿票房,除了其在片中表达的哲学、设定的暗语,记者还搜罗了网友在果壳网(著名科普网站)上探讨的各种科技问题。
问题1:海面真能平如镜面吗?
《少年派》中有几处场景让人记忆深刻,在完全平静的水面上,天水一色中,少年派的救生船如一叶孤舟静处在海面上。大海真的能一丝波澜都不起吗?果壳网一位网友表示,这样的状况是存在的,在洋面封冻后的一小段时间,大海会平静如镜。
问题2:鬣狗体积那么小,能咬死斑马和猩猩?
遭遇海难后,少年派和鬣狗、老虎、斑马和猩猩一起在海上漂,后来鬣狗咬死了比自己大几倍的斑马和猩猩。有网友称鬣狗虽然不大,但不要小看它的威力。科学家曾做过这类实验,美国斗牛犬、德国牧羊犬、罗特韦尔犬在愤怒时的平均咬合力为269磅,狮子和大白鲨的咬合力可达到600磅,而鬣狗的咬合力可达惊人的1000磅。
问题3:派在小木筏上做了个白色水母样的东西是做什么的?
有科学爱好者解释这是从海中取淡水的方法,“白色水母”是救生艇配置的太阳能海水蒸馏器,这种蒸馏器的原理是拱顶可以使阳光穿过,并留住阳光的热量,阳光的热量使海水蒸发,蒸发的海水留在拱顶上凝结,并沿着拱顶壁流入集水槽,形成蒸馏水,可以饮用。
问题4:香蕉真的可以浮起来吗?
片中海难发生时,猩猩坐在香蕉堆上逃生,这可能吗?果壳网的网友实验证明,随手扔出一根香蕉,可以在自来水和淡盐水中毫无压力地漂浮起来,而如果将香蕉皮与香蕉肉剥离开,香蕉皮会浮得更快,香蕉肉则会迅速沉入水底。但一捆香蕉是否能够承载一个成人或猩猩的重量,还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
问题5:海上为什么会有苍蝇和老鼠?
在一望无际的海上漂流,怎么会出现苍蝇和老鼠?有网友的解释说,这“两害”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很可能是少年派乘坐的救生艇上原本就存在,只是在适合的时候才出现。
问题6:老虎真的吃鱼、吃老鼠、会游泳?
片中老虎会游泳,还吃鱼和老鼠。据了解,在通常情况下,老虎并不吃老鼠和鱼。除了二者体积都太小外,老鼠生活在洞里,鱼生活在水里,与老虎的捕猎范围都不符合。不过,老虎确实是天然的游泳健将,它们有天生的游泳能力。
编辑提点:郑文龙
李安导演拍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而马特尔在数次的采访中公开承认,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其实,亦不必以“家法”传承来解读马特尔的文学渊源,整个西方文学乃至文明皆以宗教意识为核心。正是对信仰的探寻与追问使得西方文学深刻探讨人性与宇宙的幽微玄奥,以科学思维为工具探索人类认知的未开垦之地。如果说中国文化以人本主义在“一个世界”中探求文明的恒常之道,那么西方文明则是以终板真理为旨归,追求“自然法”的明彻洞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学如何反本开新,必有鉴于西方文明之优长而裁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唯史家太史公的“绝唱”,亦应为文学的内在精神与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