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其利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其利弊

王林刚

【摘 要】通过回顾我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发展历程,结合一些具体作品来分析影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探讨今后文学作品与电影如何更好的结合,为观众奉献上优秀的影视作品。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6 【总页数】3

【关键词】电影;文学作品;改编;利与弊

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从梅里爱的《月球旅行》、格里非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到《乱世佳人》、《广岛之恋》、《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等,可谓数不胜数。”[1]在电影的百年发展中,稍有些名气或出色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银幕。整个电影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改编史。我国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冬,新剧作家管海峰以法国小说《保险党十姐妹》为蓝本改编成电影《红粉骷髅》,随后,郑正秋把“鸳鸯蝴蝶派”著名作家徐枕亚的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此引发了 20年代电影改编小说的热潮。此间流行于影坛的侦探片、言情片和武侠片大部分都取材于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到了1933年,夏衍把茅盾的小说《春蚕》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开创了文学与电影联姻的新路。稍后,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等经典名著都加入电影的行列。到 20世纪40年代,甚至有作家直接参与影视剧本创作,张爱玲就是个例证。新中国成立之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开始被改编为电影,如《青春之歌》、

《白毛女》等,这种情况到新时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小说如《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人生》、《芙蓉镇》、《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老井》、《红高粱》等都被改编为电影,为大家所知。此时,小说和电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密切关系。第五代导演都是开始和成名于这些作品,他们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拍摄技术的大胆创新,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文学作品为其提供的优秀题材和思想资源。张艺谋曾说:“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2]从中我们确实能够了解到文学作品对电影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形象化和直接化,追求视觉效果的冲击力,同时社会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人们思维观念的急剧转型,大众消费文化开始席卷大江南北,“作为视觉文化代表的影视凭借其商业性、娱乐性、平民性和通俗性等优点迅速占领文化市场,俨然成为消费文化的‘主旋律’”[3]。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局限性,电影开始疏远和远离文学作品,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是这方面的代表,青春往事中的琐屑欲望和平静生命中的迷惘,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焦点,也是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情节。精神病人(《悬崖》)、寂寞的小偷(《小武》)、执拗悲哀的少年(《十七岁的单车》),构成了中国电影对现实和人性思考的新谱系。“他们企图以先锋姿态超越电影艺术与文学样式和审美风格的同构历史,突破第四、五代导演的文学情节并由此建立的电影发展屏障,有一种急于表达自身情绪和电影

理念的冲动,所以他们的处女作几乎都不依托现代或当代的有名小说,即使改编于小说的电影也只是借助其中少许因素而进行了大量的重组和重释,甚至只是小说的空壳。”[4]但是由于电影本身的商业性质,再加上他们自身又缺乏欧洲电影大师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丢弃掉文学作品的第六代面对着自我经验资源的叙述、重构直至枯竭,其形式的艰涩和内容的苍白就成为他们致命的弱点。为了突破这个根本性的缺陷,第六代导演又开始把求救的目光转移到文学作品的身上,比如张元的《东宫西宫》(改编自王小波同名小说)、《我爱你》(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王朔的同名小说)、霍起建的《生活秀》(池莉的同名小说)、《暖》(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以及李扬的《盲井》(刘庆邦的《神木》)等,这说明第六代导演试图开始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电影资源,注意从小说的语言构架中寻觅电影的改造起点,开始继承第五代导演的文学视界,追寻回曾经失去的与当代小说的精神联系。

电影应该以文学作品作为其重要资源,作为其成长的重要养分来源。但是,电影和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在当今文学面临边缘化的时代,无疑对其有扩大影响的宣传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陷入泥淖的当代文学的一种救赎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毕竟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就有可能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造成难以避免的扼杀。下文就分开来阐释其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兴起和媒介权力的空前膨胀,传统意义上的当代文学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再加上互联网使用的家庭化和私人化,直接追求形象化和视觉冲击效果,传统的印刷媒介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影视媒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文化传播手段,视听取代思考,声像挑战文字,影

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其利弊

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其利弊王林刚【摘要】通过回顾我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发展历程,结合一些具体作品来分析影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探讨今后文学作品与电影如何更好的结合,为观众奉献上优秀的影视作品。【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1)006【总页数】3【关键词】电影;文学作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330v9uoul1oirv327pb3jk4h7sglc00pu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