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地包天”。 断喙注意事项:
1)准确、迅速,防止流血。 2)体弱、病鸡不断喙。 3)避免操作过急。
4)断喙前后2天,饮水或饲料中应加人维生素K和抗菌素。 5)断喙后数天内,在料槽中加人较厚的饲料层,避免雏鸡啄空料槽使伤口感染。如果此时需使用抗球虫药,则在饲料消耗未恢复到正常之前,采用饮水投药。
(七) 育雏末期目标 鸡群健康。
鸡群体重达标、整齐度高。 成本低。
特别提示:不要太相信经验,多听听峪口服务人员的建议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一般地说,从7周龄起到18周龄这一阶段称为育成期。育成鸡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成鸡的体成熟和性成熟,育成率高、体重达标、均匀度高、抗体高且均匀,适时开产,即在20-22周龄鸡群产蛋率达50%。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1)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
(2)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是肌肉和骨骼发育的重要阶段。整个育成期体重增幅最大,但增重速度不如雏鸡快。体重增长速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但脂肪沉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多。 (3)育成后期鸡的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在光照管理和营养供应上要注意这一特点,顺利完成由育成期到产蛋期的过渡。 (二) 育成期注意事项 (1)鸡群体型发育控制
体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上面的正常体重,体型是骨架与体重的综合表现。良好的骨架发育是维持产蛋期间高产能力及优良蛋壳的必要条件,若骨架小而相对体重大者,此表示鸡只肥胖,这种体型的鸡其产蛋表现不会理想,例如,会早产,脱肛多,且产蛋初期时
母鸡的死淘率高等缺点。
鸡只体型发育规律为:前段(56日龄以前)着重于骨架的发育,后段(56日龄以后)着重在体重的增长。 (2)体重的测定与均匀度
体重的测定:这项工作可选在清晨喂料前实施。平养时,在鸡舍内四处抓鸡称量;笼养时,在各处固定的鸡笼抓鸡称量,根据饲养数量,建议抽取的比例如下:
抓鸡称量从第4周龄开始,每周应持续的测定体重直到产蛋高峰过后。9周龄以后,若发现体重低于指标时,应设法增加鸡只的采料量或供应热能较高的饲料来改善。
育成的品质除取决于良好的体型发育外,鸡群的均匀度也十分重要。要保证80%以上的鸡其体重应在平均体重上下10%的范围内。 鸡群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如2000只的鸡群取100只,这100只即为取样群,取样群的每只鸡都称个体重。
均匀度即取样群中体重在平均体重正负10%以内的只数占取样总只数的比率,再乘以100得出整数。如:一个2500只的鸡群,按5%抽样称重125只,其平均体重1.30。
1.30-1.30 x 10%=1.17 1.30+1.30 x 10%=1.43
如果计算抽样称重的125只中体重在1.17kg至1.43kg范围之间的鸡群为110只,则此鸡的均匀度为:110÷125=88%,均匀度的评分标准如下:
一般影响整齐度的因素,包括密饲、疾病、断喙不良或营养摄取不足等,当鸡群的整齐度低于80%时应: ①、降低鸡群密度;
②、增加采食及饮水空间或均匀配置采食及饮水位置; ③、把鸡群按体重大小分成3组,依其所需分别喂饲。 (3)控制性成熟
光照是控制蛋鸡性成熟的主要方式,蛋鸡饲养管理的前8周,光照时间和强度对鸡只性成熟影响很小,但8-18周龄间会应自然光照的渐增或渐减而影响性成熟的提早或延迟。因此在此期间若不实施人为的恒定光线的光照程序时,10-3月份孵化的雏鸡将会提早产蛋,即体重尚未成熟而鸡早已开产,而在4-9月份孵化的雏鸡以后将会延迟产蛋,即鸡已达成熟的体重也不开产的不良后果。
(4)产蛋前免疫
育成后期要将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支等油苗注射完毕,以保证鸡群有较高的免疫力,使生产性能正常发挥。体重达标、均匀、健康是抗体均匀的基础。 (三) 育成期末目标
体重达标,均匀度高,抗体水平一致,免疫力强,适时开产。特别提示:强调体重(体型)、光照、免疫、换料的综合考虑.以体型发育为核心。
生长期体重标准
“峪口蛋鸡”系列商品代后备鸡体重标准 峪口蛋鸡”系列商品代后备鸡体重标准
特别提示,称重不重要,称重后马上调群才重要。
蛋鸡的饲养管理
(一) 产蛋鸡的生理特点
蛋鸡产蛋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为鸡群创造适宜与卫生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