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99米 B.249米 C.299米 D.349米 2.符合甲、乙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
3.据图判断,该区域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干流的(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图中干流河谷为海拔最低处,海拔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有5条等高线,假设离干流河谷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a米,则河谷海拔大于(a-50)米、小于或等于a米,最高处海拔大于或等于(a+200)米、小于(a+250)米,则两点的高差大于或等于200米、小于300米。第2题,依据等高线分布,甲、乙与河谷之间高差相同,但甲与河谷之间的等高线较乙稀疏,因而甲坡较乙坡坡度小,排除A、C项;从甲至河谷,海拔
16
逐渐降低,不存在明显的地形起伏,B对,D错。第3题,据图可知,河流干流从北向南流,并且干流西岸等高线较东岸稀疏,地形较东岸平缓,适宜农耕作业和村落建设。
答案:1.C 2.B 3.C
(2020·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但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据此回答4~5题。
4.乙图比甲图( ) A.比例尺更小 C.等高距更小
B.比例尺更大 D.等高距更大
5.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 ) ①E、F海拔一定相同 ②E、F海拔可能不同 ③M、N海拔一定相同 ④M、N海拔可能不同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第4题,甲、乙两图图幅大小一样、实地范围完全相同,则比例尺相同;但乙图地形剖面图中地势起伏更细致,能反映较小的地势变化,说明乙图等高距更小。第5题,图中M、N两点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则海拔必然相同;但E、F两点在图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等高
17
线,则两点海拔不一定相同。故D正确。
答案:4.C 5.D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图,是反映区域特征
的主要形式。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疏密分布特点及其对应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等知识。试题中多以虚拟区域或具体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工农业生产、交通等)、生活的影响。
判读内容 数值 大小 延伸 方向 ①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②最大值和最小值 等高线大致延伸方向(或凸出方向) 等高线疏密程度及分布组合(高疏低密为凸坡,高密低疏为凹坡) 分析解决问题 ①计算相对高度;②判断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③判断地形类型或地形部位;④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⑤判断地面径流流向 ①判断坡度陡缓,流速快慢;②判断凹凸坡;③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可修筑梯田等);④合理选择交通线区位(交通线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①判断山脊(分水岭)、山谷(河流)位置;②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③判断等温线弯曲状况(山谷处地势较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温度低的地方,山脊相反) ①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地、盆地、洼地等);②判断气温高低;③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等 18
疏密 程度 弯曲 状况 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凸向低处为山脊,凸向高处为山谷) ①一般的闭合等高线;②位于两条数值不等的等值线局部 闭合
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C.60 m
B.55 m D.65 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 m C.65 m 【判读流程】
第一步,读图名、图例。 明确图例内容和比例尺大小。 第二步,读数值大小。
第(1)题,图示等高距为5 m,最高点在东北角,最大高度介于80~85 m之间,最低点位于东南角,海拔介于20~25 m之间,故最大高差介于55~65 m之间。
第三步,读疏密程度。
第(2)题,①②③④附近,③处附近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第四步,读局部闭合。
第(3)题,水库应建在开口较小的谷地处,根据等高线形状及坝高要求可知在①②之间最适合建大坝,在此处建坝,坝顶海拔可为55 m,坝底海拔可在40~45 m,坝高在10~15 m,符合要求;对照比例尺,55 m等高线距离最近处约为40 m。
【尝试解答】 (1)C (2)C (3)B
B.40 m D 90 m
19
(2020·天津调研)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
解析:(1)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2)小桥至古庙一段路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3)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
答案:(1)1 000~1 200 m之间。 250~350 m之间。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地形特征类
角度一 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 地形地势形成的主要因素
20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地理基础 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新人教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