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肌酐(或EGRF)升高;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 2).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3).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依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4).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 ○1有代谢性高血压:其特点是糖代谢紊乱先于高血压; ○2心脏表现:出现胸闷、活动后气喘,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并固定,心音低钝、颈静脉充盈,端坐呼吸,唇指发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表现为心力衰竭、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下肢血管表现:患者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溃疡或坏死,行走不能持久,行走时乏力感加重,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逐渐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静息痛和肢体疼痛。
(2)或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显示血管病变:○1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2多普勒踝动脉/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提示缺血或低灌注;○3CT/MRI检查提示缺血或出血,CTA或MRA提示有血管病变;○4或指压试验阳性,肢体抬高试验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等。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2)控制血压且需达到控制目标值;
(3)生活方式干预及调脂药物治疗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4)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改善血凝,血管重建改善血供;
(5)控制蛋白尿,透析治疗和移植;
(6)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必要时激光光凝治疗; (7)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紊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营养神经药物及改善神经痛药物。
3.其他治疗
必要时行周围血管介入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除外非糖尿病性肾病、非糖尿病性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视网膜病变、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非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3)肝肾功能、血脂分析、电解质、血粘度;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5)口服糖耐量试验,馒头餐、正常餐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6)胸片、心电图、腹部彩超。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