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①(图4.17)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对外开放的前沿
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并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如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图4.18);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
5
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简称广交会。始办于1957年春季。每一届都汇集十万余种中国商品,近万家出口企业参展。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图4.19)。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
程。从图4.20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
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图4.21)。
由于侨乡广泛分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时间形成了广大范围内同时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局面。这一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
改革开放带来的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国内各方面人才和大量的农
5
民工,保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对各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当时国内生活消费品还处于紧缺时期,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经过1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强。但是,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20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了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图4.22)。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l/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图4.23)。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由外商提供技术、设备和必要的材料,中方进行生产,然后用生产的产品或现汇分期偿还外商提供的设备、技术等的价款)。
改革开放之前,东莞的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科技人才,四无经营管理经验,而“三来一补”则不需要投资和购置机器设备,
5
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简易开工场所。东莞地理位置优越,又是著名的侨乡,具有发展“三来一补”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到2000年,东莞共有2 800多家电脑资讯工业企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4%。目前,东莞有10多种电脑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了10%。
工业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2()02年,东莞市的非农业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6.5%提高到了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超过5 2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问题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5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但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使得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比较普遍。所谓“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这里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生活与生产设施比较简陋,治安状况较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广东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
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 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5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因而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图4.27),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
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规划与治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阅读
深圳的出路何在? 深圳位于广州与香港之间,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深圳与香港、广州的经济结构日益趋同,使其在珠江三角洲的分工越来越模糊。目前,深圳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外资企业外迁,增长速度减缓。关于深圳市的出路,国内学者提出了三大设想。
设想之一:深港一体化。发挥深圳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实现深港整合发展,共同建设成为世界大都市。
设想之二: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这一设想主要是针对深圳发展空间不足提出的。为了扩大深圳的发展空间,将东莞和惠州两市或两市的部分地区并入深圳市,形成与上海市规模相当的大都市区,与上海共同担当“龙头”的作用。
设想之三: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深圳与香港都是金融中心,但二者应有所分工,深圳应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产业金融中心,而香港则为面向全国乃至亚洲的综合性金融中心。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深圳金融业将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