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12、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

1 / 34

13、心理距离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有影响的美的本质理论之一,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当的心理距离,否认美的客观存在。代表人物是布洛。

14、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15、美在完满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通过其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多样统一的和谐关系,同它本身的概念或内在目的相一致,并同感受它的心灵形成和谐对应关系,就是完善的,也就是美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兹、鲍姆嘉登等。

16、美在无意识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美的本质和根源的学说。认为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美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它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

17、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8、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9、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20、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崇高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21、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22、悲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一种重要审美属性。它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下面人物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产生审美愉悦。它与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及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涵义是不同的。

2 / 34

23、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4、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25、艺术丑:艺术丑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它与生活丑不同,而且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也指技巧上的失败。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

26、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27、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绰号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8、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广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29、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30、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

3 / 34

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31、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32、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33、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娱人”则是使他人产生快乐。

34、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35、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的哪里?

答: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其片面性主要有三个方面: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答: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合理性的。但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

4 / 34

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3、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论断有何历史贡献?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答:锹德罗“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他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而且也没找到哪种关系才能产生美。

4、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这符合生活的常识。但“美是生活”的论断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我们无法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只能说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美与生活是不同的,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因此不能把生活和美等同起来。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

答: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四种学说: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是: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68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哪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答:这是因为,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它既需要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式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惟有如此,才能让美这盏人类的心灵之灯精魂常在,永放异彩。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人类正是凭着对人生趔的憧憬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才不断地走向自我创造、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5 / 34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244z1i4mj0wk4t3v4f03ibqw7s1q700tl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