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2、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
[课程内容]
上 编
绪 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
从受制于政治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
20世纪初 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变的酝酿期 1917—1927年 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年 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年 新文学的调整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 3、多样化的风格。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方法
1
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
第一节 晚清文学改良
一、晚清文学改良的背景 二、晚清文学改良的新主张 三、晚清通俗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
(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 (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 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
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呐喊》与《彷徨》
2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风波》、《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节 《阿Q正传》
1、创作概况。
2、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 3、阿Q的精神胜利法。 4、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 《野草》 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创作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及其散文创作
1、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概况
2、散文创作:朱自清、冰心、许地山;语丝体散文及周作人。 第二节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3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 第三节 叶绍钧的创作
1、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第四章 初期白话诗和新诗奠基者郭沫若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 第二节 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 第三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 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六章 20年代诗歌发展与象征诗派
4
第一节 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春水》 3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二节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 概况及艺术特色;
2、 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 第三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
第七章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第一节 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第二节 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第三节 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八章 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 “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