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一一谈谈儒家孝道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 内容。《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 以重视教育着称。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 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
(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不过,勤 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 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在“孝”与“弟” 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教有很大区别。基督教也提 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圣经》上记载,基督要 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 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 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 -------- 上帝 ------ 创造了一切, 与天地万物一样, 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 儒 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 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在基督教徒的 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 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 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 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 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 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同情,宽恕,主张推己及人,仁人爱物,“己欲立立人,己欲 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又肯定“爱有差等”。 “爱”之所以有差等, 是由血缘的远近所决定的。最该爱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来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 同胞手足),因而,“孝”与“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个人能否仁人爱物的 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扬博爱道德,致力于培养“民胞物与”的境界与情怀, 不过,儒家认为,要求一个人“爱无差等”,即爱别人跟爱他的父母兄弟一样,是不自 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为血缘关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我”的爱是从跟“我” 有血缘关系的人依次扩展出去的。
在与“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对生身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 2008年四川大地震, 一位正在上课的高中老师在地震发生瞬间不顾学生, 只身逃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 了当时的情况,引发强烈谴责,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绰号。事后,“跑跑”先生公开
声称,如果当时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同时在场,他很可能会救女儿而不是自己的母亲。 按 照儒家的传统道德理念,在危难中,儿子毫无疑问地应该先救生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 的生养之恩与生命价值高于女儿。这种把母亲生命的价值放在女儿和自己之后的言论, 在传统中国社会无疑会被视为忤逆不孝, 这就好像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期, 有人敢公 然宣称不信上帝一样的可恶。
正因为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在儒家传统中,父母对儿女行使体罚就具有正当合理 性。“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养了儿 女,当然有权对之实行责罚。对于父母的责罚,儿女应该痛悔己过,顺受无怨。《圣经?旧 约》记载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亚伯拉罕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和其要求 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独子献燔祭。同样,在中国传统孝子们的心目中,生身父 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与绝对权威, 父母的任何要求责罚都有其合理 性,都应该和婉顺应。
胡适成名于上个世纪初期全盘反儒家文化的激进新文化运动, 他逝世时,蒋介石在 挽联中称之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位新文化运动大 将是深受传统儒家孝亲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书中,胡适生动描述了 童年时代寡母对他十年如一日的孝亲“布道”,以及在做人和学习方面的严格督导,包 括犯错时所受到的训责和体罚。中年胡适深深感激母亲,赞美自己的寡母既是“严父” 又是“慈母”,将自己做人和为学的成就归功于母亲教子有方。青年时期,胡适曾一度 因失意而酗酒浪荡,一次大醉后与巡捕争斗被关押了一夜,清醒后,他看着镜中狼狈的 自己,想起了在家乡时时期盼他成才的母亲, 决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费留美, 数年后学成归国,迅速在学术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适广受到异性青睐,在婚姻问题上却 惟母命是从,对母亲包办的发妻始终爱护不弃。三岁丧父的胡适对父亲毫无感性印象, 却致力于从父亲遗留的文字中追寻其思想轨迹。在《四十自述》中,他称自己明理性重 经验的为学路径是步父亲的后尘。 他不仅学成后扬名显亲,还整理出版了父亲的全部遗 着,晚年在《口述自传》中,他进而大量补述了父亲一生的主要事迹。综观胡适的生平 可见,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亲的“布道”内化为他的人生动力,他的生 命可谓是实践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适的作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当“善述父之事, 善继父之志”的具体实践。
因为“孝亲”,孝子必然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荣誉。“孝子不立于危墙 之下”,儒家认为,生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损毁,应该爱惜。人 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尽孝道,在外行忠信,为父母争气,为祖宗争光。 记得曾看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的电视访谈节目, 赵女士说自己无论是在学校 学习,还是在社会上做事,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动力,那就是要为父母争光。赵小兰 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几个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孝道”仍 然起着作用。
应该说明,基于父系家族人伦道德的传统,儒家孝道与崇尚个体自由、人权、人人 平等的现代世界普世价值有重大冲突,因而,维护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际关 系的传统儒家“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断裂不可避免,新文 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断口号并非历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断裂后的再度复兴 必须经过重大转型改造。不过,儒家仁义道德和孝道的精华,诸如敬爱、感恩、善待和 回报生养了我们的父母,珍爱生命,和睦家庭,并从家庭伦理进而扩展到社会,立己立 他,尽忠守责,仁人爱物,乃至“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社会,因此显身扬名,荣耀 我们的父母,等等,无疑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 人权与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内 继续在个人生命中发挥作用,为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与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新孝道教育
2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找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系 统的新孝道教育。
古代孝道,一度辉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就有了一整套规范的孝道礼制。 秦汉之际的《孝经》,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的说法。封建帝王靠孝道治天下,隋唐 时期各地一度举“孝廉”为吏。整个封建社会把孝道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我国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已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朱总司令著《回忆我的母亲》, 拳拳孝子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已被载入小学语文课本。还有一 代名将许世友将军“生为国家尽忠,死为老母尽孝”的肺腑之言,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伟 人们崇高的孝道。
然而,由于后人对封建社会愚孝思想的鞭挞,对其中糟粕成分的夸大,甚至对古代 孝道几乎全盘否定,连“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致使不少人认为若讲孝道,便是复 古倒退,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因而人们对孝道三缄其口,讳莫如深,不敢明言孝道。同 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功利追逐削弱了相当 一部分人的“孝道”理念,一些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老人也应自食其力。自己囿 于钱堆名海之中,为了一己之私,抛弃天伦亲情,淡化了孝道理念,不屑讲孝道了。另 一方面,由于旧的孝道规范被打破,如“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已被 人们所彻底鄙弃,然而,新的孝道规范尚未确立,大部分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孝 敬父母才是最好的,要么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愚孝思想,不惜违反计划生育; 要么在父母亡故时,“祭之以礼”,大办丧事。稍微好一点的,也只尽赡养之责,而无 理解之情,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可以说,现代孝道,一度没落。
新时期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剧增。据新华社的一则调查消息显示,我国 老年人口问题突显,很多老人表示有后顾之忧,农村老年人的情况更甚。在社会保障制 度未建立的情况下,一旦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农村老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家庭如何 养老、敬老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迫切呼唤孝道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事关 教育成败的大事,也是一件棘手的难事。而学校德育离不开孝道教育,这同样是一件棘 手的难事。古人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从细、易方面入 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选准突破口,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显现。著名的伦理学家王殿卿 教授指出:“要充分认识孝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与核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孝道教育和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可以说孝道教育是德育的突破口,德育离 不开孝道教育,学校也同样需要孝道教育。
然而,孝道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松散的旧有伦理道德去潜移默化地 影响世界观已定型的成年人,是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功的。而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办 法莫过于对未成年人从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新孝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 是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为此,从小学开始,整体构建当代社会主 义时期新型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