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 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学派 道家 庄子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法家 韩非子 道家:
老子:(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辩证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贵贱、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2)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差别,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上整理“六经”。言论载于《论语》)。(识P5图)
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 (3)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主张用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1)政治上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的论断(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墨家:墨子 (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2)宣扬“非攻”,谴责战争
给人民造成灾难;(3)提倡节俭;(4)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法家:
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
(2)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汉代儒学
1、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末期 集大成者 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主要观点
墨子 商鞅 战国时期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 战国时期 继承和发展 创始人 继承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 创始人 重要人物 言论载于《论语》 《孟子》 《荀子》 人物 老子 时期 春秋晚期 地位 创始人 著作 《老子》 (《道德经》) 第 1 页
(1)提出背景:适应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时间:西汉汉武帝
(3)提出:董仲舒(汉朝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其代表作《春秋繁露》) (4)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点、内容
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内容: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两方面评价)
b 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是万物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c 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
(5)汉武帝态度:赏识、接受、实行(原因: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6)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理解汉代太学(古代官方最高学府)
(1)创办: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办太学。(五经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 (2)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4)意义:①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识P9-10图)
三、宋明理学
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理学:宋代由儒、道、佛融合而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理学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 基本主张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 (1)强调天理就是人性中被后天欲望所蒙蔽的美德(三纲五常);(2)主张“存理学集大成者 天理,灭人欲”。(3)认识论上,认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识P13图) 南宋:陆九渊 陆王心学 心学开创者 明朝: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2、了解宋明理学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文化教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教科书,其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派”。
(3)伦理道德: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注重气节、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但把纲常名教(礼教)推至天理高度,成为束缚人的教条,摧残了人性。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人物 李贽 生活时期 明朝中后期 (1)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认为是非标准离经叛道; 李贽的思想反反对迷信孔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主张 思想特点 评价 (1)把“心”作为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3)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1)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概念解释P14) 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子 第 2 页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 明末清初 (1)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1)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有《天下群国利病书》《日知录》。 王夫之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朴素的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唯物思想 倡导经世致用 抨击君主专求。 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天下之大害”;(2)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制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主要批判程朱理学)继承(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如民本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民主思想影响近代)。(明清时期官方主流思想依然是程朱理学)。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