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材料
一、 名词解释
赋:即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 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又称《诗三百》。 变风、变雅: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因此,变风变雅是指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楚辞:1、是指楚地的歌词;2、是指一种诗歌的体裁;3、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
风骚:风是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是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
春秋笔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
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鲁国庆父后裔。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后来退居讲学,著有《孟子》七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二、 简答题
1、 离骚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
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 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即骚体。
2、《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采用了直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述手法来对事件进行详细的展开,注重刻画细节。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
此外,《左传》的外交辞令也很有特色,其共同的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 而且,人物形象的描摹亦是别有所长。善于用细节、语言等来体现人物性格。因此,可以总结为: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 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同时,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 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 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它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4、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致有三个历程:第一阶段,以《论语》、《墨子》为代表的语录体文字,或为简明论议的文章;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散文以辩论著称,并形成了鲜明的主题;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形成了主题鲜明,说理透彻严密,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
5、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性的著作,但它们对于
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文体方面,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在《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先秦。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各体史传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此外,《论语》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章等,类于轶事;《左传》、《列子》好奇,载及鬼神,近乎志怪;子、史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穆天子传》、《燕丹子》,可以称之为小说萌芽;而《战国策》铺陈扬厉,《庄子·说剑》与宋玉《对楚王问》增设主客问答,更可以看出汉赋的渊源。 在文风方面,刘师培《论文杂记》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确实,先秦各家的散文风格,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在表现手法上,“《春秋》笔法”、“《左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