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沟通与协调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师生沟通的要素及要求、师生沟通中常用的方法以及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2.学生能简要陈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3.学生能陈述班级教师集体的含义和建立班级任课教师集体的要求。 4.学生能举例说明家访的种类和家访应注意的问题,并能制定家访计划。 5.学生能举例说明家长会议应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制定家长会议方案。
6.学生能简要陈述书面联系的含义、形式和做法的要求,并能在模拟情境中与家长进行书面联系。
教学时数:4 教法建议: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演示法。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师生沟通的技能 (2学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一、师生沟通的内涵
人际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感情、信息等内容的过程。
师生沟通: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 (一)师生沟通的目的
自己人效应: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
(二)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匮乏
只问学习好不好,不管心情糟不糟。
【案例】今日说法《花落》---http://www.lhtzx.cn/Item/1049.aspx 陕西汉阴县蒲溪镇小学四(1)班:旷吉娜
娜娜父亲说,平时没注意过女儿会有什么心事,就算有她也不愿意说。小雨说,自己的烦恼之所以不想和父母说,是害怕受到打骂而宁可闷在心里。孩子眼里,家长是如此严厉,如此地让人无法接近。而在家长眼中,孩子们所谓的痛苦是那样幼稚,那样的不值一提。渐渐地,孩子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成年人对孩子的不理解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同样沟通的难题也存在于孩子和老师之间。哲哲说,她的烦恼不敢向老师提起,是害怕老师会告诉自己的家长。旷吉娜在一节语文课后,带着被理解的渴望找到她尊敬并信赖的语文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当时老师劝她,和兄弟姐妹闹矛盾是正常的,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娜娜听完后轻轻点了点头,默默地走出了老师办公室。
《知心姐姐》杂志对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与老师说话”。
2、不良沟通 1)命令、控制、指挥
你上课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 2)警告、威胁
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3)说教、训诫、说“应该”和“必须” 你将会…… 你应该……
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等 4)给予泛泛之词
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 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 不要难过!不要着急
5)中伤、归类、揶揄
这么简单都不会,以后还能干嘛?!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碰上你这么个孩子! 我就知道你干不出什么好事!
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有本事考北大、清华! 你看看你……你再看看人家……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1、沟通从了解开始
①了解学生:学习成绩、家庭、个性、兴趣爱好等。 让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把话说出来。 沟通之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情说爱”
我能不生气吗?
1、不幸事件: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很严重、不得了的事,进而担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
2、应该、必须:认为身为老师非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纠正或训戒,否则孩子难以改过向善。
3、无法、不能:觉得自己不能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的犯错。
4、自责、内疚:觉得孩子的不好行为是自己的无能、没有价值、没有面子。 你能不生气。-------情绪的权力在自己。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例如: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孩子在成长中,错误在所难免。
「孩子不 听话的确令我难过,但天并没有塌下来」
“虽然我不喜欢孩子这样子,也许他是有原因的”
「孩子学习成绩差,难免有这种情形,但并不代表是世界末日,我可以试著去接纳他] 「孩子不听话,并不意味著我没有价值」
【案例】名专栏作家哈理斯(Sydney J.Harries)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沒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他。 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決定我的行为?」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钥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別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別人掌管。 1.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2.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 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
3.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
4.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让別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②了解规律
【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里格曼】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青春期 】逆反、自我意识、情窦初开… ③了解自己
情绪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了解体察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
2、尊重与平等
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 3、理解和接纳
宽容的力量:避免师生矛盾和冲突 展现教师成熟的风度
为学生树立合理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三、如何做到有效师生沟通 (一)善用赏识
马克·吐温:一句美好的赞美,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反对) 优点越说优点越多,缺点会说缺点越少。(赞成) A、善于发现,及时表扬;
B、眼光独特,不走寻常路; C、赞扬行动,对事不对人; D、直接和间接,表扬双管齐下; E、公开和私下,表扬无处不在。 批评:牢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宽容→方法 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二)积极倾听
聽:繁体有一个“耳”字,说明听字是表示用耳朵去听的;下面一个“心”字,说明要用“心”去听,能够心领神会;有一个“目”字,说明听时应看着别人的眼睛,观察对方的非言语信息表达; 有一个“王”字,“代表把说话的那个人当成帝王来对待。即,倾听时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用“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把你对面的那个人当成是帝王,充分地去尊重他。 沟通之道:学会倾听 【案例】一个沟通片断 儿子:“妈妈,对不起!”
妈妈:“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儿子:“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妈妈:“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今天我和汉祥打架,被老师处罚扫一个礼拜的厕所,老师还说要打电话告诉你。” 妈妈:“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儿子:“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还骂人。” 妈妈:“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儿子委屈的跑回房里,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1.倾听的态度之一:中立
倾听技巧(Listening)可分两种:
①“被动式倾听”意思是用体语(包括点头、微笑、注视、坐姿等)和有限度的语言(如“是的”“我明白”等)向学生表示,教师正在留心倾听你讲话;
②“主动式倾听”,意思是教师用主动的方式使当事人明白我正在留心倾听。 在实践中,①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全神贯注,并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受导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②倾听也不是要老师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在沟通过程里,倾听包括五个条件:不批评、不判断、尊重、敏锐、以对方为中心。”不批评和不判断主要是鼓励当事人深人表露自己,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处境。
2.倾听的态度之二:打开情绪的瓶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