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基本特征( 第2)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运用1月份和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我国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 首先,展示一幅枣庄当日的天气预报,不做任何要求: 学生首先阅读天气预报,通过学在没有教师要求的情况下,从生的无目的图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注意与回感随后,回答问题,可能关忆,帮助学悟注的信息有: 生发现平时导气温:最低气温只有所关注的天入 16℃,要多穿些衣服; 气信息,导降水:近几天都是晴天,入今天的学 天气不错; 稍后,收起天气预报图,提出问习。 空气:空气质量良好 题:刚刚在阅读天气预报时,你都关注了哪些信息? 衔通过刚才的天气预报我们发现,我们平时所关注的天气信息主要有气温、降水等,接降水影响我们的出行,而气温决定了我们衣着。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我国的降水规过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首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渡 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 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通过学1、运用1月份和7月份平均气温学生结合预习中的困难以生课前的预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及本节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习,能够掌预特点,并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知道握本节课的习素。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高听基础知识,展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课效率。 并对本节内示 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 容有一个总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反映课前完成《助学体上的认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丛书》中“学习过程”部分时识。 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遇到的困难,结合出示的教学通过展
示教学目标,并与学生的预习相最近降水较多,为什么气结合,使教温越来越低? 师能够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学生的现有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 认知及知识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掌握状况,分,有哪些意义? 合理安排课 堂教学,有的放矢。 活动一:气温分布规律 给学生留3分钟时间自学课本 P33~34,完成下列问题: 前3分钟: 第一部学生对照自学任务,并参分为本节课(1)读我国1月份气温图,描照《助学》,学习课本P33~34的重点,也出0℃等温线,并找出气温最高内容。 是难点,给与气温最低的地方,尝试计算 学生留出6二者的温差约为多少? 分钟时间进(2)读我国7月份气温图,找后3分钟: 行自学与合出图中气温最高与气温最低的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成作讨论,同地方,是否与1月份相同? 果,做好记录,推选发言人。 时提出合理(3)总结冬季与夏季气温分布 的自学任规律,思考:影响我国冬、夏 务,充分发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一、冬季气温分布 挥学生的主别是什么? 1、学生展示,指图说出: 动性。, 留3分钟时间啊,小组内交换(1)1月份0℃等温线经过: 意见,重点讨论影响冬、夏季气温 青藏高原东南 分布的因素。 边缘 一、冬季气温分布 合通过学我们往往用1月份的气温分布,代(2)我国1月份气温最低的地作表冬季气温分布。 方在 ,最低气生展示与教探(学生展示)1、展示1月份气温分布温约: ; 师归纳,突究 图: 气温最高的地方破重点问在 ,最高气温约: 题,图文结(3)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合,掌握效约 ℃。 果好。 答案:(1)秦 岭、淮河 (2)漠河县,低 于-24℃;海南 岛,高于16℃ (3)大于40,约 50 教师对由学生上台指图,回答问题,展示 2、我国1月份(冬季)气温分重点知识进学习成果。 行总结归布规律: 气温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很纳,突出强教师总结:2、我国1月份气温分布规调。 大。 律: 冬季气温分布规律:
随后,向学生提出“通过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你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困惑?想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洞察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及知识储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将重心放在学生难以理解、或很少接触的知识上,做到有的放矢。 目标,提出本节课的疑惑(及授课的重点):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气温 高 低,南北温差 。 二、夏季气温分布: 我们往往用7月份的气温分布,代表夏季气温分布。 (学生展示)1、展示7月份气温分布图: 二、夏季气温分布 1、学生展示,指图说出: (1)原冬季气温最低处漠河,7月份气温约为 ℃。 原冬季气温最高处海南岛,7月份气温约为 ℃。 (2)夏季,我国南北温差约为 ℃,温差 。 (3)夏季气温最低处位于: 答案:(1)16、28 (2)12、较小 (3)青藏高原 2、我国7月份(夏季)气温分由学生上台指图,回答问题,展示布规律: 学习成果。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 温。 教师总结:2、我国7月份气温分布规 律: 三、影响因素 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学生观察课本P33、P34两 除 外,全国普遍 幅气温分布图,参考我国地形 地势与季风图,回答问题: 三、影响因素: 1、学生容易答出“纬度因素”展示我国地形地势图与季风图: 影响,很难想到季风的影响,通过追问加以引导。 追问: 夏季为何大家都喜欢离空调近的位置? (因为凉爽) 为何离空调近比较凉爽? (设问引导) 学生想到冬季风的影响。 1、为何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2、学生较容易想到“夏季太阳2、为何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高度高,获得太阳光热多”,3、为何夏季青藏高原气温最低? 部分学生会想到“越往北,白展示答案: 昼时间越长,光照时间也就越1、纬度因素,北方纬度高,距冬季风长” 3、能够回答出“由于青藏高原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 2、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海拔高,所以气温低” 阳光热多,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归纳总结) 3、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 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 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季风(归纳总结) 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因素、地形因素 、 、 活动二:温度带的划分 给学生留出2分钟思考时 间。 活动二:温度带的划分
通过学生展示与教师归纳,突破重点问题,图文结合,掌握效果好。 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强调 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通过用身边的情景追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中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纳总结,突破难点。 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自学展示,以生教生,还课堂
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1、我国分哪些温度带? 划分标准是?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 3、枣庄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 给学生留2分钟思考时间,独立完成问题。 (学生展示)1、展示我国温度带图: 1、学生展示,指图说出: (1)根据 的大小,我国可划分为 、 、 、 _____、 和 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为 一线; (3)枣庄地区属于 。 答案:(1)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2)秦岭、淮河 (3)暖温带 2、温度带与农业生产 温度地形作物作物带 区 熟制 类型 中温学生结合课本材料,上台指图,回① ② ③ 带 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暖温2、温度带的划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④ ⑤ ⑥ 带 关,请对照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图,完成表格: 亚热⑦ ⑧ ⑨ 带 学生对照地图完成表格,并展示 ①东北平原;②一年一熟;③喜凉作物; ④华北平原;⑤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⑥喜温作物; ⑦长江中下游平原;⑧一年两熟至三熟;⑨喜热作物 活动三:干湿地区划分 (因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平原地给学生留2分钟思考时区,故仅以平原为例进行学习) 间,1分钟小组内简单交流并 简要记录,小组代表展示问活动三:干湿地区划分 题。 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还表现在各地 的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展示问题: 1、学生展示,指图说出: 1、我国有哪些干湿地区? 划(1)根据 和 的对比关分标准是? 系,我国分2、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为 、 、 是? 、 。 3、枣庄地区属于哪种干湿地(2)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区? 线为 一线; 4、我们刚刚对比过的三大平原(3)枣庄属于 区; 分别属于哪种干湿地区?
主动权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本地实际,考查枣庄所处温度带,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运用表格进行总结归纳,条理清楚。 将温度带的划分,与地形、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构建知识结构。 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自学展示,以生教生,还课堂主动权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本地实际,考查枣庄所处干湿地区,学习身边的
给学生留2分钟思考时间,1分钟小组内简单交流后完成问题。 (学生展示)1、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图: (4)东北平原 区; 华北平原 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区; 答案:(1)降水量、蒸发量、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秦岭、淮河 (3)半湿润区 (4)半湿润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学生结合课本材料,上台指图,回 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点拨)2、东北地区也有湿润区 2、东北地区也有湿润区的分的分布,为什么? 展示降水图: 布,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降水量多 ↓ 查阅降水图发现:东北地区降水并不多。 ↓ 进一步思考:可能是蒸发量较小 ↓ 验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通过不断质疑、纠正,得 (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出结论。 端、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为湿润 区,原因: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 蒸发微弱。 3、课件展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 3、学生欣赏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感悟自然之美。 地理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发散思维,对于错误结论不予反驳,展示证据使其自己改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辩证思考的能力。 完成《助学丛书》知识结构部分,并订正答案。 巩学习过程: 固1(1)秦岭、淮河、青藏、纬线、高、低、纬度、近、大 训(2)0、8 (3)50℃ 南、北、温差 练 2(1)青藏、海拔高,气温低 (2)24、28 (3)长,多,高温
通过完成知识结构,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订正答案,保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