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结题报告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结题报告模板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有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实行“感悟—积累—使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实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使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水平与习惯,提升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使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点与行为,逐步理解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自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促动学生感悟、积累、使用水平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注重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有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
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理解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使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使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实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升。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使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动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注重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使用”不但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个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水平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水平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水平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使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水平、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协助学生领悟语言使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使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动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水平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使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使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使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使用 ②. “感悟”、“积累”和“使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使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使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