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 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6 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l~3 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含水量高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C.③④ D.①④ 3.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C 2.B 3.D 1.读图可知,5—9 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 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可知,选项 C 正确。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 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综上可知,选项 B 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 ft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4~5 题。
4.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4.C 5.D 4.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 C 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5.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 D 项正确; 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6.(2014 广东文综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7.[2024 海南地理卷,21,2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
年降水量小于 400 毫米的地区(地表 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 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 分)
(2) 分析在降水量 400 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 分)
(3) 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 分)
7.【解析】 第(1)问,由材料可知,“小老头树”分布于年降水量低于 400 毫米的地区,且地表 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该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分析即可。第(2)问,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植被生长不良的角度切入即可。第(3)问, 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 400 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3 分)地表 1 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3 分)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 分)
(2)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 分)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
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 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 分)
(3)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 分)在生态脆弱
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 分)
8.(2016 上海地理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沙 漠 绿化带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
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 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 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 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 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
因特性。
(5) 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图中绿化带北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侧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第(2)题,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压带、风带方面分析;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对附近荒漠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第(3)题,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减少过度的农业活动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这类树种应具备耐旱、抵御风沙等特性。第(5)题,从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入手,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进行评价。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 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9.(2014 新课标全国卷 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 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题, 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题组 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5 天津文综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10~11 题。
10.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11.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B.退耕还草 保 护 水 源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
解析:10.C 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 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 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 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