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 作文 写作6讲跟踪模拟训练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的一个农场里,农场主人用铁链把一头公牛锁在一棵榆树上。久而久之,铁链在距离地面3英尺的树干上勒出一道沟痕,数年后铁链深深嵌入树皮中。后来有一年,当地遭到“荷兰榆树病”的袭击,大片榆树死亡。而大灾之后,这一地区唯有这棵榆树没有死亡,反而越加茁壮。专家得出结论,正是那条铁链拯救了榆树的生命。榆树从生锈的铁链上吸收了大量的铁,对致病菌有很强的免疫力。
读完上述故事,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应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从中获得启示。从哲学层面看,可以写“祸兮,福之所倚”。从其他层面看,立意的角度更多,如:痛苦——成功的阶梯;苦难——人生的财富;增强人生免疫力;勇于面对灾难;等等。 【佳作典例】
假如上帝在第十九层地狱 甘 琦
被铁链扼住命运咽喉的榆树,不仅没有死于铁链的束缚,反而在铁链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在疫病来临时“独善其身”。榆树战胜了苦难,苦难给予了榆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榆树,只有经历铁链的磨砺,才能获得战胜命运的力量。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围棋选手古力就是这样一棵榆树。他从小被人们冠以“围棋神童”的名号,面对父母、师长、亲族的期许,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与孤寂。他曾因忍受不了学围棋的寂寞而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可是他最终克服了一切苦难,战胜了素有“石佛”之称的韩国选手,成为第一个获得围棋“大满贯”的中国人,开创了辉煌的“古力时代”。他说,他是背负着苦难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的。苦难并不只带给我们痛苦和泪水,它还可以给我们迎来光明的未来。所以,让我们用双肩担起生命的重量,让苦难在心中磨出厚厚的茧,穿越一切暴风骤雨,走向那如花似锦的明天。 阿比·卡润同样是一棵承受着苦难的榆树。她两岁时便被诊断为脑瘫,为了让自己能行走自如,她必须每天扶着楼梯的扶手“爬”楼梯。她倔强地坚持着,最终虽不能与正常人一样跑跳自如,却也看不出明显的缺陷。正是凭着在苦难中磨砺出的韧劲儿,她一举夺得爱荷华州美国小姐的称号。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背着苦难的行囊,从比常人低得多的起点,奋斗至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战胜苦难,收获心灵的美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见,不论今人古人,凡能成就一番伟业者,皆是经历过风雨的展翅大鹏。
上帝在创造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创造了苦难。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承受多或少,重或轻的苦难,这些是不可避免、无法替代的。苦难是人生的一个绝对标志,痛苦是生命的孪生姐妹,而选择面对或者逃避,仅在一念之间。 假如上帝在第十九层地狱,我愿意穿越十八层地狱之火的烤灼,去迎接上帝唇边的那抹微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文采的习作,文章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组织成篇,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参悟。叙述名人成功案例,始终紧扣文章的中心;引用中外名人名言,字字珠玑,语言优美,文笔流丽,读来令人齿颊留香。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呢?在作者看来,“苦难是人生的一个绝对标
1
志,痛苦是生命的孪生姐妹”,只有坦然面对,勇敢承担,才能“战胜苦难,收获心灵的美丽”。 2.请以“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以“缺”为话题,立意是多元的,也是开放的,该话题有广阔的思维空间。“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每个生命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缺”可能是缺陷,是残缺,是惋惜,是遗憾,会令我们感到伤心,甚至是绝望。但我们亦可从“缺”中抗争、奋起、坚强、超越,在克服缺憾的过程中展现生命的价值。这是痛苦并快乐的生命过程,是对平凡的挑战,也是对非凡的呼唤。
以“缺”为话题立意,既可以对“缺”的意义进行思考,也可以抒发直面“缺”的生命豪情,可以就如何超越“缺憾”提出个性的观点,还可以叙述关于“缺陷”的故事。 【佳作典列】 生命原本残缺
以为青春原本就应明媚闪亮,却也偶尔会觉得云雾遮挡着前途,感到迷茫无措;以为少年原本就应该肆意挥洒欢笑,但也逃不过那花季里风雨的洗礼,逃不过忽现的淡淡忧伤。回首那短短的来时路,我才发现,有许多缺憾伴随着生命的成长。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从古至今,驯服了禽类、兽类,甚至驯服了自然,但亦有不能掌握的东西。即使是先贤哲人,也常在物质与精神间徘徊,常常觉得选择了入世,从此便被捆绑牵绊,不能重拾自由天性;而那些选择了出世的却又常常流露出生活困苦的凄楚之情。
君临天下的乾隆帝会感到得不到友情的苦恼,富可敌国并不能消除陶朱公舍弃理想的遗憾,赫赫战功的赵子龙恐怕也会因手沾鲜血而感到疼痛和愧疚。敢说生命完满无憾的能有几人呢?
他们说,生活即如此;他们说,完美并不存在;他们说,残缺是生命的本质。哦,生命原本残缺,这个结论令涉世未深的我茫然了:我该如何面对我的生命呢?
十七岁的我不可能知道,因为就连在世的大师们也不知道。余秋雨看过了《文化苦旅》,走过了《霜冷长河》,发过了《千年一叹》,却还在苦苦地探索着文明的源头、生命的支点。米兰·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比较了《灵与肉》,领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同样还在无垠的精神世界里无助地流浪。
既然这些在世的大师们还不能给我解答,那么我就求助于已故的先哲吧。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的”,福楼拜却说“人类是愚昧的”,雷诺阿却领悟到“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梵高用生命证明的却是“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前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答案是“在生活的任何领域里,寻求十足的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
从众先哲先贤们的结论中,我渐渐明白了: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原本残缺,何必苛求完美!是啊,我们无法弥补生命中残缺的那部分内容,但我们可以把握住已拥有的一切。正如经济学中的“二八原则”,起作用的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那个分量大的“八”。真正关键的是“二”,只要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便能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蓝天。
【名师点评】 “生命原本残缺”乍一看是一个沉重的命题,但作者高屋建瓴,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给我们展示了先哲们探寻完美生命的历程。是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怎样面对这生命中的残缺呢?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蓝天”。深刻的哲理思辨、翔实的文史知识、严谨的论证思路使这篇文章显得超凡脱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