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敏感的标志物。部分患者可出现CA125或CA19-9、CA153或HE4异常,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子宫外受侵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对疾病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为最常用的无创辅助检查方法。绝经后妇女内膜厚度<5mm时,其阴性预测值可达96%。如子宫内膜厚度>5mm时,应对绝经后患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2)磁共振(盆腔MRI):是子宫内膜癌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RI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肌层结构,用于明确病变大小、位置,肌层侵犯深度、宫颈、阴道是否侵犯,是否侵犯子宫体外、阴道、膀胱及直肠,以及盆腔内的肿瘤播散,观察盆腔、腹膜后区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如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肉瘤等)。评价化疗的疗效及治疗后随诊。

(3)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CT对早期病变诊断价值仍有限。CT优势在于显示中晚期病变,评价病变侵犯子宫外、膀胱、直肠情况,显示腹盆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以及腹盆腔其他器官及腹膜转移情况。对于有核磁禁忌证的患者应选择CT扫描。子宫内膜癌常规行

胸部X线摄片,但为了排除肺转移,必要时应行胸部CT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较少用于子宫内膜癌初诊患者。但存在下列情况时,可推荐有条件者在疗前使用PET-CT:① 有临床合并症不适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①可疑存在非常见部位的转移,比如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①活检病理提示为高级别肿瘤,包括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乳头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PET-CT不推荐常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随访,仅当可疑出现复发转移时考虑行PET-CT检查。

4.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最后依据。获取子宫内膜的方法主要为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

诊断性刮宫应分别从宫颈管和宫腔获得组织,即分段诊刮术。以便了解宫腔和宫颈管情况。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可直接观察宫内及颈管内病灶的外观形态、位置和范围,对可疑病灶进行直视下定位活检或切除,降低了漏诊率。适用于病变局限者。但膨宫液可能导致部分肿瘤细胞循输卵管进入腹腔,其是否导致腹腔种植病灶的发生尚有争议。

子宫内膜活检的指征包括:绝经后或绝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排除宫颈病变者;无排卵性不孕症多年的患者;持续阴道排液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

厚或宫腔赘生物者。对一些能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患者,如颗粒细胞瘤等,也应行子宫内膜活检。

5. 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细胞在月经期外不易脱落,而宫腔脱落的癌细胞容易发生溶解、变性,染色后不易辨认,因此,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不高。另一种方法为经宫腔获取内膜脱落细胞,常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结合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准确性较高。

(四)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病理学诊断标准: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子宫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此为金标准。

(五)鉴别诊断

(1)异常性子宫出血: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为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症状相似。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围绝经期患者及合并不孕、月经稀发或PCOS的年轻患者,即使妇科检查无阳性发现,亦应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排除内膜癌变。

(2)老年性阴道炎:常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血性白带。查体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充血、可见出血点,激素局部治疗后可好转。对此类患者,需先行超声及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内膜增厚、内膜赘生物及宫颈病变。

(3)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宫肌瘤:表现为月经过

多或经期延长,或出血同时伴有阴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与子宫内膜癌相似。超声或MRI检查可见宫腔内赘生物,宫腔镜检查及赘生物切除后可明确病理诊断。

(4)子宫颈癌、子宫肉瘤及输卵管癌:上述疾病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颈管型宫颈癌经三合诊可触及宫颈管增粗、质硬呈桶状,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如术前无法鉴别可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DNA检测,如HPV阳性则倾向为宫颈癌。子宫肉瘤有子宫短期内增大,变软,超声及MRI可见肿物大多位于子宫肌层,有助于初步判断。输卵管癌以阵发性阴道排液、阴道出血、腹痛为主要症状,查体可触及附件区包块,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多无异常。

(六)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

根据201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的划分,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包括

1. 癌前病变

在201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类,即非典型增生和不伴有非典型性的增生两类。 无非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是指腺体和内膜间质的比例失调,内膜腺体增多,腺体形状不规则,但没有细胞学的非典型性。约有1%~3%的无非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可以进展为分化好的内膜样腺癌。

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是指腺体上皮细胞具有细胞学上的非典型性(atypical hyperplasia,AH)以及子宫内膜上皮内瘤(endometrioid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活检标本中AH/EIN中约1/4~1/3的患者在快速病理中即可以见到内膜样癌。长期危险因素评估中显示从AH发生癌变的概率为14倍,而EIN则为45倍左右。

2.子宫内膜癌

在病理诊断时,应明确以下5种主要病理类型。 (1)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60%~65%。子宫内膜样癌通常表现腺性或绒毛腺管状结构,伴有拥挤复杂的分支结构。核非典型性常为轻度至中度,核仁不明显,但分化差的癌除外。核分裂指数变化很大。间质浸润是区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AH/EIN的关键,表现为缺乏分隔间质(腺体融合或筛状结构)、子宫内膜间质改变(促结缔组织反应)或乳头状结构(绒毛腺性结构)。

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10%~25%的子宫内膜样癌可见到灶性鳞状分化。鳞状分化灶可位于间质交界处,或呈桑椹状,桥接相邻腺体。对鳞状分化的识别非常重要,必须与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时所描述的实性生长区域相鉴别。

子宫内膜样癌伴分泌性改变:典型的伴有分泌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几乎总是高分化癌。这种现象偶可见于年轻的生育期女性,或接受孕激素治疗者,但多数为绝经后且未接受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 图文

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敏感的标志物。部分患者可出现CA125或CA19-9、CA153或HE4异常,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子宫外受侵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对疾病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ejf304a844p5c1cp2i5zpak1cssx00da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