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
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
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
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
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
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
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
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
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
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参考答案】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等到 )2.国人道之(说、讲 )3.不若无闻也(不如)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得到、获得 )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找到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能够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以讹传讹 的危害。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朝三暮四
①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猴子。②口:口粮。③诳(kuáng):欺骗。④芧(xù):橡树的果实。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其家口损:减少 .
B.充狙之欲充:满足 .
》
C.俄而匮焉匮:缺乏 .D.与若芧若:好像
.
2.狙公是怎样使“众狙皆伏而喜”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3.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从中得到了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至少两个角度)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懂得他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需要。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猕猴们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像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了。
?
2.原来早晨三颗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换了一下早晚的量。
3.狙公:做事情要善于利用心理,要懂得变通。猕猴:告诫我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或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