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浅析
胡林红
【摘 要】以江西某企业地块土壤环境调查为例,探讨了监测因子筛选、采样布点、场地地质水文勘探、土壤和地下水采样分析方法,进行了土壤和地下水中pH、总硬度、溶解性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砷、镉、铬、铅、汞、镍、锌、铜)等指标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场地土壤各项指标均未超标,地下水中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镉、铅、镍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若不修复,镉、铅和镍等污染物将随地下水流动,污染周边农田,从而危害身体健康。经方案比选,最后确定抽出-处理技术对场地地下水进行修复。 【期刊名称】《江西化工》 【年(卷),期】2024(000)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场地 污染 土壤 地下水 评价 修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数量的剧增,土地功能频繁而规模化地转化,场地污染已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场地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等食物中部分重金属都超标[1]。场地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2]。目前,我国土壤方面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对土壤污染整治修复越来越重视。为此,本文以江西某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调查为例,结合实际,探讨了地下水修复技术,并确定修复技术方案。
1 污染场地概况
污染场地是江西某企业地块,该企业已搬迁至工业集中区,该场地的使用权已被政府收回,拟由工业用地开发为商住用地。该厂区所有设施均处于停运状态,大部分建筑物处于空置状态。部分地面硬化,但由于场地破坏导致有大量裸土,部分裸土区还存在大量产品堆积。根据企业原辅材料使用情况、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产工艺,最终确定产品生产区为重点评价分析区域。
2 检测布点和采样
2.1 检测布点
由于该场地地貌已被严重破坏,故采用系统布点法进行布点。采样在厂区布设9个土壤采样点,3个地下水监测井。 2.2 钻孔和采样
现场采样依据《场地环境检测技术导则》(HJ25.2-2014)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具体要求实施。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3m内每隔0.5m取一个样品,使用快速监测仪器进行现场筛查,3.0m以下间隔不超过1.0m采集一个土壤样品进行现场筛查。根据土层特性变化情况,保证不同性质土层至少取一个土壤样品进行监测。
3 检测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及分析结果显示,对照土壤评价标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试行)》,该场地的土壤检测的各项因子均未超标。对照地下水评价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该场地地下水有两个采样点部分指标超标,如下表1。
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分析
根据该厂地块污染场地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高锰酸盐指数、镉、铅、镍。
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修复技术的选择上需要确保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满足土地利用方式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优先选择可以降低污染物毒性、迁移性和含量的成熟修复技术。本人提出了6种地下水修复技术进行比选(见表2)。 4.1 抽出-处理(P&T)
技术原理:抽出-处理(P&T)技术是通过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至地表,然后对抽出污水进行处理的地下水修复方法。通过不断地抽取污染地下水,使污染羽的范围和污染程度逐渐减小,并使含水层介质中的污染物通过向水中转移而得到清除。
4.2 监控式自然衰减(MNA)
技术原理:监控式自然衰减(简称MNA)是一种利用自然过程来分解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技术,通过对地下水的监测,以确认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污染物自然衰减的程度足以达到保护受体和修复目标。 4.3 渗透性反应墙
技术原理:渗透性反应墙(简称PRB)是指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下游开挖沟槽,安置充填着反应介质的墙体,流经的地下水与墙中的介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阻截、固定、吸附或降解。 4.4 化学氧化/还原
技术原理: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主要是将氧化还原试剂引入地下,与地下水中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达到净化地下水的一种修复技术。 4.5 空气注入/生物曝气
某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浅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