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文体常识: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 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
―“岳阳楼”。
二、心旷神怡,宠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 和 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
衔远山,吞长江,浩
右。)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 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 论)。(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2、 小说常识:(1)、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 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12. “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 “进“进”照应“居庙堂之高”,
“居庙堂之高” 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
“退”照应“处江湖
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品德。
(神态)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14.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咼潮、结局。
(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文学常识:
1.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 说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
3.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 《项链》《我的叔叔于
勒》等。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
4.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著成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当时禁书,后被人改 名为现在的《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
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动故事,
揭示了当时的社
会矛盾,暴露了封建阶级统治的腐朽,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5. 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 说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
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6.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简历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 着重叙述
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
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7.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 是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说 没有最后完稿。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
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 表的四
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三、文言文模块:(一)、岳阳楼记 一、 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初期著名的 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二、 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 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皓月千里
2、 用课文语句填空
⑧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退”是
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 “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 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
古仁人。
(14)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
(15) 《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16) “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3?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5. 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6?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 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
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 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
宏伟气度吻合。
7.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 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 “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9. 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0.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1.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
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5. “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何不同?
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
16. 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7. (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
结果?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
气好才会“心旷神怡”
(2) 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大胸襟。
(3)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
18、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
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19、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
20、 “迁客骚人” “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21、 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
22、 “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评价: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
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
23、 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
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意义。 四、翻译:
(二)醉翁亭记
、出自本课的成语
1【觥筹交错】 2、【峰回路转】 、 4、【水落石出】 5、【山肴野蔌】
3、【醉翁之意不在酒】
6、【风霜高洁】
(三)湖心亭看雪
一、问答题
1、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 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_____________ 2、 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 生气和一分暖色, 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 “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 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 添一分
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理解性填空
1、 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中人鸟声俱绝。 2、
上影子,惟长
3、 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4、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7、 【前呼后应】
_ 、 理解默写。
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是 、
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② 、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之酒也。 ③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④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⑤ 、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 、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
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淞沆砀,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痴”情人不只“我”一 个,巧莫说相公痴
⑦ 、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 、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⑨ 、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共写了哪四个场面 :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⑩ 、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1) 、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1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 三、阅读理解
1、 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由远而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作铺 垫。 2、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 关。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3、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
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 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4、 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和“乐”是统一的。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5 “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
(1) “山水之乐” ;(2) “宴酣之乐”;(3) “乐人之乐”。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 民同乐”。
6、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 乐的理想。
7、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 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
,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 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 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 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思想,都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9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 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
感?)
“痴”的含义应是“痴迷” “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 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 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 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
反衬自己清高与孤
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 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 余味无穷。 5、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 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 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要从内
容和结构两面答)(“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 出来。)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清高与孤傲的情
怀,为下文作伏笔。
7、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 “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 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 孤傲的情怀。
10、 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 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岀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使画面 有如一幅水墨画,增添无穷美感,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力。 (3) 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 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⑸ 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 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
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 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白茫茫一片。湖上
三、 课文内容理解。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
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
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示作者的“痴” (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2、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3、 “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
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 “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
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
5、 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痴”与课文第一段
心情?
①拏、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的性格。
6、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
①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
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 “痴”情人不
巧妙的侧面烘托。 四、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
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 \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 月夜忆舍弟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展现
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
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 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
春
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 ______ 也难以咽下。_他离开坐席,_拔出宝剑, 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么?
?其用意是什
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 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 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 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月是故乡明”一一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况乃未休兵”一一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4. 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3. 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二是引用了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诗人的用意 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 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仍希望有一天会被 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
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
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 天,能实现 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 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
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
?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 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
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 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
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 二十三
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勺愤慨心情。
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
\烂柯人
\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5. 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以“沉舟” “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 动地展现出未
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 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 活态度,富于哲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 离别为;一一正
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 规律。
2.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 脱达观的个性,
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 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 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3.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
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 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 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4.
“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 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 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
这里的景融入
了诗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
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 的浓浓思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联中,这反映
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
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 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家何在”表达了诗
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 前路的艰辛。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
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
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
3.颔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答: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
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表明自己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长沙过贾谊宅①
1. 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
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 慨做铺垫。
2.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
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商山早行 说 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行香子
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
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 子是哪一句? 思
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别难”的沉重力量。
1. 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展开景物
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 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 家远行的路上。
的特点。
4.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
2.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 有静有动,1. 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 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3. 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
三个名词组成, 形象地勾画出一幅 “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 路辛苦,羁愁旅思”。
4?“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 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
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咸阳城东楼
1. 简要赏析“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
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 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 把诗人的愁怨从 “万里”推向“千古”,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
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
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 城暴雨即将来临
的情景,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
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句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 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 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 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 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
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 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3. 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层层绿树,环
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 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 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
机勃勃。勾勒出一 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 色的喜爱之情。
4. 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 侧重描摹静态景
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 机。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 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 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无题
1. 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
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 恋人住处。
2.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
镜”两句是诗人设 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
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
;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
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 深。
3.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 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
!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
长,
N
和“而今”构成对比。
2. 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3. 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
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4. 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与孤独。
5.
“为赋新词强说愁
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
6.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折。
7.
词
休”是因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