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
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重难点: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1.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
第 1 页 共 12 页
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前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
2.有关边塞诗。
⑴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⑵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表达对现实不满或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⑤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对战争的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⑶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第 2 页 共 12 页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⑷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⑸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3.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
第 3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