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总任务表:
马原总论:一大题 哲学总论:三大题 唯物论:4观4原1新 辩证法:13原3新 认识论:9原1新 唯物史观:12道题 政治经济学考选择题,科学社会主义(最多)一道单选
一、马原总论:一大题
问: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哲学总论:三大题
问:什么是哲学?
答: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一定的世界观决定了一定的方法论,故哲学又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从相互联系上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两者谁为第一性划分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解决了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3.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决定了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
问:哲学思想的发展? 答: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元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所有物体的共性。
3.唯心主义主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 .
. . . .
三、唯物论:4观4原1新
四观之物质观: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区别了不可知论。 3.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了一切旧唯物主义。
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四观之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 2.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静止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
3.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四观之意识观:
1.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反应能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利用和制造工具,在分工协作中的交流形成了语言,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人的意识。
3.意识是人对物质即客观实在的反映,但主体反映能力具有差异,因此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容是客观的。
4.主观反映之下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歪曲、错误的反映,但都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都有客观原型、社会原型,因此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观之实践观: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2.实践分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劳动实践,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活动即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具有能动创造性、社会历史性以及直接现实性(这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品性所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PS:当前最大的实际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当前的新实际是经济新常态:
a.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b.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c.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初级阶段的实践过程中,要研究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 .
. . . .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人对客观物质的改造作用以及对其他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
3.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人的认识、改造过程。 4.因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即如何正确发展意识的能动作用)
1.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只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是唯心主义,只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遵循客观规律。
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推动绿色发展,解决发展中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实践观原理:(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之所以存在是在实践中存在的)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起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 2.在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体现了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的中介。 3.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和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绿色发展。
新增知识点:虚拟实践
1.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2.定义:主体与客体间,借助数字化工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双向的对象活动 3.特点: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4.影响作用:大大开拓了人类活动空间,提高了人类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同时也有些消极影响。
四、辩证法:13原理1新增知识点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2.要坚持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事物,要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
3.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立足全局视角,统筹兼顾各方的矛盾,发挥各个部分的相互促进作用。
外延:
a.四个全面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b.全面深化改革与六大体制改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c.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 .
. . . .
发展及其过程论原理:
1.发展是事物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分界点为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3.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作为过程而存在。 4.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5.过程论也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考察事物,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外延: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度的原理:
1.度是维持事物的质的稳定的量的围、幅度、限度,度的两个端点称为关节点。 2.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把握分寸、掌握尺度。 PS:党员要遵守纪律,讲规矩(党的纪律条例)
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1.判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准在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超越度的围。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不显著性和显著性的关系。 3.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 4.要把远想目标与科学的精神相结合,把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对应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对应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外延:
1.任何事物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中,要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3.中美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4.两岸关系:不仅要求同存异,而且还要聚同化异,互利共赢。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1.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进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能向着对立面转化,即物极必反。 3.矛盾的斗争性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在事物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 .
. . . .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时时有矛盾。
3.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PS: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面对矛盾的态度的理论指导,告诉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要敢于面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面对矛盾是增强问题意识的第一步。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事事、时时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2.矛盾只有三种结局:一方克服另一方;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新事物;双方同归于尽。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特殊的质,从而把握并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原理:
1.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个性离不开共性也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只强调(共性/理性认识)而否认(个性/感性认识)会导致教条主义,只强调个性而否认共性会导致经验主义。
4.认识到两者的关系是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也决定了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5.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被主导、被支配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着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面对事物的众多矛盾,要区分主次,着重抓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中心环节,抓根本,抓关键。
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主导、被支配作用的方面。
2.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面对事物矛盾的双方,要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事物要抓本质,面对形势要抓主流。
辩证否定观原理:
1.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2.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