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高原丽
【摘 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批判唯心主义哲学,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战性著作。该书写于1908年2月至10月,1909年5月出版。《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光辉文献。 【期刊名称】奋斗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唯心主义哲学;《反杜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发展史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批判唯心主义哲学,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战性著作。该书写于1908年2月至10月,1909年5月出版。《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光辉文献。它以其战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俄国布尔什维克,武装了全世界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在我们党历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教育中,《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都被规定为干部和党员必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它对于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于指导我们胜利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科书。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写作背景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全面反动时期,史称“斯托雷平时期”。沙皇政府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惨遭杀害和监禁,白色恐怖遍布全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也出现分裂,产生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主张取消党、取消革命,奉行投降主义;召回派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奉行冒险主义。两派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是机会主义派别,都要求取消革命,取消党,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以经验批判主义 (即马赫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取消派和召回派之所以选择马赫主义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马赫主义披着科学的外衣。马赫主义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采取更加隐蔽、狡猾的手法,利用一些空洞、含糊的名词术语把唯心主义实质掩盖起来,侈谈和标榜自己的哲学为“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马赫主义由于涂有自然科学的色彩而显得颇有科学依据,它的出现,不仅赢得了一向敌视唯物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者的重视,也博得了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同情,并开始在工人运动中流行。二是马赫主义用虚伪的无党性来掩盖自己的阶级本质。马赫标榜自己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克服了二者的片面性,是超阶级的无党性哲学,是所谓的“中派”哲学,是第三条道路。取消派和召回派反对马克思主义,却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观点,被列宁称为“跪着造反”的两面派,他们在政治上的虚伪性很需要马赫主义这种“中派”哲学,“从马赫那里取出一点不可知论和唯
心主义,再从马克思那里取出一点辩证唯物主义,把它们拼凑起来,于是含含糊糊地说这种杂烩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赫主义这种折中主义论调非常适合党内机会主义者在政治上两面性的需要,成为他们革命意志动摇、变节的理论护身符。
马赫主义不仅在工人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而且直接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威胁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批判这种哲学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成为摆在无产阶级政党和列宁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出于上述政治和理论斗争的需要,列宁历时8个多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驳了以马赫主义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从正面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粉碎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
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共有六章,第一、二、三章主要讨论认识论问题,得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第四章主要是对马赫主义作历史考察,确定其在哲学派别中的地位;第五章对自然科学的革命进行了哲学的总结,揭示了物理学危机的实质;第六章围绕社会历史观和党性原则,考察了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
第一章主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捍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阐明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哲学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
义路线。区分这两条路线的根本问题,仍然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这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调和、不可超越的。其次,阐明了感觉的起源、本质、地位和作用。感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从无机界中跟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经过长期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感觉是人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感觉不是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墙壁,而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整个意识的起点。再次,阐明了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相一致,唯心主义和自然科学相矛盾。自然科学坚决肯定在人类和任何生物出现以前自然界早就存在、有机物质是后来的现象;大脑是思想的器官,思想是大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是第二性的,这就是自然科学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是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的,而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是和自然科学根本对立的。
第二章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着重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原理。第一,阐明了自在之物的客观性及其可知性的原理。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意识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第二,阐明了认识的辩证过程的原理。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第三,阐明了客观真理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关系的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在人的表象中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
是相对的,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四,阐明了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标准既是不确定的,又是确定的。
第三章围绕世界的本质问题,进一步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根本对立,着重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原理。一是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整个世界就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二是阐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规律,而没有不可认识的规律。三是阐明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外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的,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后者必须适应前者;自由就在于根据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第四章通过历史考察,确定了马赫主义在现代其他哲学派别中的地位,指出它从康德哲学出发愈来愈明确地走向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阐明关于如何正确观察哲学斗争、如何正确对待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方法。其中主要的有:第一,必须从历史发展中考察哲学家。马赫主义像其他思潮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或一成不变的,考察它的历史发展事实要比冗长的议论更有助于解决它的真正本质问题。判断哲学家,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实际上怎样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们同什么人携手并进,他们过去和现在用什么教导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第二,必须从相互联系中考察哲学家。马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