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间接交流、栈交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交换形式,其特征也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1)媒介系统的差异

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如S—R的直接谈话、参观实验室、产品展示、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的提供等,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直接交流生动、直观、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

(2)信息沟通方式的差异

直接交流中,源信息(即S提供的信息)或需求信息(R提出的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如面谈等。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如表达语言、表述方式、重点都受A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文摘杂志社、信息系统)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信息交流类别不同

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信息交流参与者的关联不同

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所以有S—A—R=A(S)—R;而对S而言,它又代理R,所以有S—A—R=S—A(R)。S—A(R)、A(S)—R关系与S—R关系一样,是一种直接联系。 (5)多级代理与直接交流在表述一致时的内涵差异

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例如,S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出版商,由出版商代理,而出版商的书籍又由书店系统代理,书店的书又由图书馆代理,因此,对R而言,图书馆可以作为社会代理的整体代理,即对R而言,他可以将信息流视为:A(S)→R。同样,对S而言,他可以将出版商作为其信息传递的整体代理,即:S→A(R)。这里,虽然信息流的表述格式一致,但内涵决然不同。

四、信息传递模式 (1)多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如书商关于新书新刊目录的传播与分发,信息中心对二次文献(或信息)的选择报道,网站对信息的选择发送等等。多向主动传递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面对浩如烟海的一次信息,用户(R)不仅难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即使获得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阅读、选择、评价、分析和吸收,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单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这种方式一般是S或A与R之间有固定的和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S、A了解R的信息需求,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 (3)多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站信息服务等。在这里,来到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的用户、点击网站信息的用户是主动的,而信息传递本身是被动的,故也称为无向被动传递。

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服务;阅览、借阅同样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之后,按照检索语言的要求,上架存放,或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供R前来借阅和查寻。这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固定模式。 (4)单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主要指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根

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咨询的问题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如获得某一信息的线索,某一具体数据或事实,要求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咨询是由R提出问题,对S或A来说是被动的,而信息传递的对象又是特定的咨询者(R),所以这种信息传递称为单向被动传递,也称为有向被动传递。

第三节 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守恒与扩散

一、信息守恒:社会信息在其生产和接收时是一种“0”或“1”的作用过程,信息一经生成,只能被掩蔽,但不会被消灭;信息被接收后只能被遗忘但不会消失。

二、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传播的规律性,它包括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1、信息的多向对称性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所处的外围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任何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都要发生衰减,信息流越长,信息减少越严重。

第四节 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一、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一)信息载体的运动

信息交流过程的核心是信息传递,但任何信息的传递都伴随着载体和符号的运动。 1、变换

变换是指信息从一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并引起记忆转换的过程。在载体变换过程中,符号要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种载体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另一载体中的符号形式。 2、载体位移

载体位移是指同一载体的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的展延程度。在载体位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信息交流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与符号保持四个方面。 二、信息变异的障碍

1、信息失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发出的信息经过若干次变化到达信息接收者过程中内容发生的改变

(1)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 (2)语义改变: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经过多次语义转换。 (3)语用衰减:是指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会因为重复性传递而迅速降低。 2、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包括: (1)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 (2)信息栈过多导致信息失真 (3)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4)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3、信息附加:任何信息交流过程中都会有附加信息的生成与传递。 4、信息附加的原因: (1)自然因素 (2)技术因素 (3)社会因素

三、信息传递的保真与冗余 1、信息保真

2、信息冗余: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信息发送者而使用的各种冗余方法来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效果。

第三章 信息分布

【本章考点】

1、信息分布的普赖斯定律

2、信息离散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 3、信息对时间的分布指数增长律、生长曲线

4、文献半衰期的含义及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难点】

1、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2、文献信息老化的情形及影响因素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 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1、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如少数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的权威(核心)出版机构,为数不多的科学期刊因刊载了某学科领域的大量论文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即信息生产者)因写得最多、被引率最高而成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用户,传递功能强的词汇被经常选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等现象 2、马太效应的由来

马太效应是美国学者R . 默顿引用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谁若有,就给他,并不断增加;而谁没有,则连已有的都要被夺走”。

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3、马太效应的内在机制

马太效应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这种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如果我们把对象受到一次选择看成一次成功,那么,这种成功的累积必然使得该对象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引致新的成功。以科学论文而言,两篇同样水平的文章,一篇是新作者,另一篇是知名度较高的老作者。由于新作者缺乏“成功”的积累,其论文入选可能性很低,甚至决然没有,而反之老作者具有较多的“成功”积累,名气较大,论文发表可能性很大,“还要给他,并不断增加”,这样高产作者就逐渐出现,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于是在信息生产的社会实践中,“强者”与“弱者”愈渐分明,乃至悬殊。论文(信息)的数量上便出现严重倾斜。

如前所述,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期刊信息密度增大、高频词汇的确立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尽管高产作者有编辑出版部门的支持,期刊信息密度增大是编辑部的选择与追求的结果,但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集中取向则不同,如一篇论文多次被引,一个网站被众多用户点击,某些图书频繁地被借阅,这种富集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称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 二、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1、信息工作简单化

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

2、信息聚集与信息价值的评价误差

马太效应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例如一篇论文被引次数多并不一定表明它有较高的价值,一些有错误观点或有争议的论文也可能有较高的被引率。 3、信息聚集效应的统计误差

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4、信息聚集的研究过程的不足

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和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而核心信息源(如核心期刊)

本身有一个发育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可能有利,但它却会失去更多的用户。 5、限制信息创新

信息生产者的成长和数量无疑对信息的产生和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第二节 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

一、洛特卡定律

1926年,在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供职的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在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华盛顿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篇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49年这一研究成果才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誉之为“洛特卡定律”。 1、洛特卡定律的研究方法

洛特卡选择美国《化学文摘》和德国奥尔巴赫《物理学史一览表》为数据源研究科技工作的论著数量分布。他统计分析了《化学文摘》1907~1916年10年累积索引中的部分作者,即姓氏以字母A和B开头的6 891位作者。分别列出发表过1篇、2篇,一直到346篇论文的人数。《物理学史一览表》包括了1900年前物理学领域内出现的1 325位物理学家及其论著,取其全部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表略)。 二、普赖斯定律

受洛特卡定律的启示,普赖斯提出了核心生产者分布的“平方根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第三节 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一、布拉德福定律

英国著名文献信息学家布拉德福发现,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他在长期的观察和统计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名的“布拉德福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或布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

2

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的关系(a>1)。” 二、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 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c 式中c为常数。上式称为齐夫定律

第四节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一、指数增长律

普赖斯曲线

早在1944年,F.赖德就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藏书作了调查统计,他以丰富的数据证明,全美主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平均每16年递增1倍。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在18世纪初的藏书量为 1000 册,如果每16年递增1倍,到1938年其藏书量应该增加到260万册,经调查,这一理论估值与实际藏书量十分接近。继赖德之后,普赖斯对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进行了深研

究。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他统计了期刊增长的情况:1665年在法国创办了第

一本期刊,随后,1750年增加至10种,1800年增至100种,1850年为1 000种,1900年为10 000种,目前已近10万种,几乎是每50年增加10倍。其次,根据《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科学文摘》近几十年的数据,也可发现同样的增长趋势。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

二、逐渐过时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价值会逐渐衰减乃至失效。 三、文献老化

1、文化老化的四种情形

(1)文献中所含信息仍有用,但现在已经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 (2)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 (3)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 (4)信息不再有用。

2、文献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3、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 (1)文献增长 (2)学科差异

(3)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 (4)信息环境和需求

第四章 信息获取

【本节考点】 1、信息源的类型

2、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3、信息评价的方法

4、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指标 5、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

【本节重难点】

1、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2、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指标 3、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相关名词解释概念

1、5W1H:是指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

途径状况(how)

2、记录型信息源:是指由传统介质和各种现代介质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 3、实物信息源: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

4、智力型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各类知识、诀窍、技能和经验。难以用语言

和文字记录和表达的那部分称为“隐性知识”。

5、零次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

6、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 7、一次信息:是指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生产的原始信息。 8、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

9、三次信息:是在一、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信息。 10、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

分评价。 11、间接评价法:以信息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作出评价。 二、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征,具体包括: 1、 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 2、 信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3、 信息的可依赖度高 4、 信息具有综合性 5、 信息容易获取

6、 信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间接交流、栈交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交换形式,其特征也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1)媒介系统的差异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如S—R的直接谈话、参观实验室、产品展示、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的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0sta6268y6o2vt5lzj67d82u9zjlx00ie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