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 信息的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的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的特征
3、社会信息化的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的发展 1、消息层面的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名句。诗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2、通信领域的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的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申农的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维纳的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的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这些关于信息的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的减少(信息的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的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他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的元素的数目以2为底的对数就是该集合的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例如生物体内的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的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看做经验、知识和资料。诸如:“信息是作为存贮、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的一切符号系列化的知识”,“信息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信息是组织好的、能传递的资料”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信息定义。 6、哲学中的信息概念 他们发现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征,由相应的信息来表现这种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7、其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包括在网络上传输的一切数据、符号、信号、资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集合体。 二、信息的定义
(一)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在本体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在认识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比较
1、二者对信息存在的认识差异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2、二者信息概念内涵的差异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1)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2)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3)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四)全信息
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五)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社会信息。
三、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一)数据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二)信息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知识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信息+经验=知识
(四)三者范围及其转化
1、数据及信息、知识的范围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关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 2、数据和信息的转化
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 3、信息和知识的转化
知识的传输模式可以描述为: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同样,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
第二节 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一、信息的特征
(一)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就必然存在着反映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而信息也就如影随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这种普遍存在着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1、绝对性
绝对性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2、客观性
客观性表现为,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 (二)广延性和无限性
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在不断地产生信息;而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在空间上广阔无边,在时间上无限变化。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1、时间传递性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 2、空间传递性
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 3、二者关系
其实,存贮也是通信,只是面向未来的通信而已。当然,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也需要时间,但它在空间中传递的速度是一个有限值。尤其是在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信息在空间上转移的时间越来越快,甚至可以忽略不记。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的性质十分重要,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如维纳所说,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结剂。 (四)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通过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代码和语言来表达,通过竹、帛、纸、磁盘、光盘等物质来记录和存贮,通过光、声、电等能量来载荷和传递。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信息具体由哪种物质载体来表达、记录和载荷都并不会改变到信息的性质和含义,这说明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五)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即使他们的这些能力和目的完全相同,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侧面不一样,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同一事物的信息肯定也不同。 (六)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能够共享是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重要特征。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
1、共享属性的积极意义
其积极方面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共享属性的消极意义
其消极方面是共享给现代信息管理中信息产权的安排和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