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P22)
(一)间接融资就是融资双方不直接见面,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来实现融资,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在于:(1)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存款的起点低,能广泛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2)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资产多元化,分散投资,可以降低资金的风险。(3)可以降低金融资本。因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具有融资的专长,且规模经营从而能降低融资成本。(4)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是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联系,资金所有者不关心资金的使用的情况,减少了资金使用的压力,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直接融资就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实现融资,比如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它的优点和局限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要求(数量、期限、利率等)来实现融资,能符合双方的意愿。(2)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并进行一定的监督,给债务人的经营增加了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企业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股票来筹集长期的资金,有利于资金的长期稳定的使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4)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一是融资双方的条件(数量、期限、利率)限制比较多,小额短期资金难以进入直接融资市场;二是对于资金供应者来说,投资相对集中且缺乏中介机构缓冲,风险较大。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发展以股票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其意义在于:(1)改善了融资结构,提高了金融效率。在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是融资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促使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几乎没有直接融资,融资集中在国有银行,融资的透明度低,政府干预、震动力大,资金使用效益差,形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发展直接融资能减轻银行的包袱,提高融资效率。(2)有利于国有企业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促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资金的支持。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筹资空间和多种筹资途径,近年来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在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十分关注企业的市场经营情况,这又促使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提供了多种投资渠道,增强了人们的投资意识,降低了国家承担的金融风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融资渠道单一,人们的富余资金只有存入银行,没有别的投资渠道,人们也缺乏投资意识和投资理念,缺乏风险意识,国家承担银行的融资风险,有了直接融资市场,人们的投资渠道增加了,提高了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 2、 试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P93)
(1)商业银行的性质。从性质上说,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公众存款、放款、汇兑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说商业银行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依法设立、依法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核心目标。说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是因为他与一般工商企业还有差别:它经营的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本这种特殊商品;他的活动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信用业务是经营活动的特征。
(2)商业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四个方面。
1)充当信用中介。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信用活动,充当货币资金借贷的中介人。他是银行最基本、最能表现其经营特征的职能。银行一方面以吸收存款等形式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闲散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或投资等方式将这些货币资金提供给暂时需要补充资金的企业、单位使用,在资金盈余与短缺的企业、单位之间融通资金。
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它虽然没有增加社会资本总量,但对资本进行了再分配,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又转化为现实的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资本的使用效率,促使了生产的发展。
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通过为客户开立账户办理转账结算而成为货币收付的中介人。在这里,银行是以客户的出纳员资格出现,成了社会的公共簿记。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加快了结算速度,可以节约与资金流通有关的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
3)把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职能是信用中介职能派生出来的。意指银行通过开展储蓄等业务,把社会各阶层居民个人的货币收入和积蓄集中起来,贷放给企业使用。个人收入是供个人消费用的,积蓄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或供将来消费用的。显然,它们都不是资本。如果没有银行,这些暂时不能完全用去的货币收入和小额积蓄就只能转化为闲散的货币储藏。但是,由于银行的发展,这些收入和积蓄就被银行汇集起来并贷放给企业,参与企业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这样非资本的货币就转化为货币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上述各职能发挥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力后来被取消了,但在吸收存款和组织支票转账结算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并不是资本的创造。它的意义是在于满足流通中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同时也节约了与现金流通相关的费用。这对经济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3、 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的发展。(P95)
银行的经营活动是要受一定的经营理论的指导。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主动权在客户手上,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在银行手上,这样,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是票据理论。它产生于200多年前。即认为银行放款应该是短期商业性的,并有真实商业票据为凭。因为这种贷款具有自动清偿性质,即符合流动性要求,又能带来适当的收益。在此理论下,银行只发放短期易变现的贷款。
第二阶段是可转换的理论。它产生于一次大战后。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动能力。把可用资金的一部分投放于能在二级市场出售的证券上,是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的。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可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把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了证券上。
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它产生于二次大战以后。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它认为,放款的偿还是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的,所以,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确定放款计划,安排放款的到期日,银行就能保持规律性的现金流入,维持高度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强调了贷款偿还与未来收入的关系,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向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不动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以及设备租赁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三种资产管理理论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各种理论都为银行的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保证银行流动的重点,从资产方面到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向外借款来得到。银行无需经常保持大量的准备资产,完全可以将资金更多的投放到高收益的资产上去,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则可以向外筹借。 这种理论的运用改变了银行过去的按照已有的负债来调整资产以适应之的做法,银行开始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让负债去适应和支持资产。
但是这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1)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借款成本通常比存款利率高。2)增加经营风险,当银行不能从市场借到相应的资金时,就可能陷入困难,而市场是变幻莫测的。3)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增大,借短放长的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不注意补充自有资本,风险增加了。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目前流行的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理论认为,只有根据经济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盈利性、安全性、
流动性的均衡,为银行谋取最大利润。而单纯的资产管理国有偏重安全和流动,往往以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经营。单纯的负债管理过于强调依赖外部借款,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它们都带有一定得偏向。一种把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管理才是更有效率的管理。 4、 治理通货膨胀有哪些对策。
(1)宏观紧缩的政策。就是收缩货币,减少有效需求。措施有两种:
1)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是运用三大政策工具,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缩小货币乘数。提高再贴现率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缩小信贷规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缩小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支出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
(2)物价与所得政策。就是政府拟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劳资双方共同遵守 。
1)物价政策。首先政府与企业订立反涨价合同。其次通过立法限制垄断高价。再次在非常时期,政府可以管制和冻结物价。
2)收入政策。首先是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确定工资增长的目标数值。其次是在非常时期管制和冻结工资。再次可以运用税收手段来限制工资的增长,对工资增长较快的企业课以重税,对个人收入征收所得税,限制收入的增长。
(3)收入指数化政策。就是把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各种收入随物价的变动而进行调整,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分配不均。
(4)其他对策。
1)供应政策。就是发展经济增加供给,以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
2)改革市场结构。主要是指诱发通货膨胀的劳动力结构和商品市场结构。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应该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改善就业信息的披露,加强就业的培训,以形成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在商品市场上,应当调整生产结构,打破垄断,发展经济,改善商品供应。
3)国际间的通力合作。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可以在国际间传播,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各国应共同采取措施,通力合作。 5、 试述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P174)
治理我国通货膨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1)增加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通常是通货紧缩的表现形式,也是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治理通货紧缩,首先要增加有效需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投资需求。投资本身也是一种消费,扩大投资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经济的增长又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这符合我国的生产目的。在我国增加投资,首先要增加政府投资,一般来说在通货紧缩时期,市场无热点,私人部门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尤其是我的企业长期受计划体制的约束,综合素质不高,扩张能力较弱,政府投资就显得更加重要。增加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增加投资。近年来我国财政每年发行1000亿到2000亿的国债,用于能源、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刺激民间投资,在我国要深化改革,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取消有违市场原则的行政审批制度,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适当增加货币供应。近年来,我国连续九次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根据需要逐年增加贷款规模,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的发展。
2)增加消费需求。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增加消费就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增加消费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一是增加职工和农民的收入,这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要改革分配结构,缩小分配不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刺激消费,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情绪较高。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消除人们当前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取消一些限制消费的行政性规定,刺激消费。
3)增加出口需求。加入WTO后对我国的出口更加有利,增加出口的一个措施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2)深化体制改革。在我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因素,计划机制束缚了民间的投资和人们的消费,要增加有效需求治理通货紧缩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首先是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和银行的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产融结合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是投资体制、分配体制的改革,促使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一般来说,通货紧缩经济衰退都与技术滞后、新产品开发缓慢有关,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在我国情况也是这样,积压的产品大多数科技含量低,市场已经饱和,所以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开发出科技含量高人们需要的新产品,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调整生产结构。
6、 试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以及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P138)
(一)区别在于:(1)弗~引入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恒久性收入就是长期收入的平均值,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控制货币供给,使其符合货币需求函数的要求。(2)弗~扩大了货币的代替物,它不仅仅是债券,还有股票、实物资产等,这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增加了。(3)弗认为货币也有预期名义收益,且与债券、股票的预期收益同向波动,因此市场利率的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二)弗~的政策含义是:(1)不能把限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因为这种政策的短期作用与长期作用正好相反,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使利率降低,促进投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增加国民收入也增加,对货币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又拉动了利率的上升,限制利率的目标失败,而且还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2)不能把限制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因为这种政策的短期作用与长期作用也是正好相反,从短期来看,增加货币供给,物价上涨,工资上涨滞后,雇主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工,失业率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的损失,因此企业雇工减少,失业率上升,货币政策目标失败,且导致通货膨胀。
(3)弗认为,通货膨胀是赤字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致,要克服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长,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推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试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P225)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另一方面货币乘数缩小,这样减少了信贷规模和信用扩张能力从而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反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则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同时,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还具有告示效应,告诉人们今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使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货币政策的要求。 (2)再贴现率,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一方面减少了商业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资金,另一方面加大了商业银行再贴现的成本,抑制了再贴现的规模,从而抑制了信贷规模,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同样再贴现率也有告示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如果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则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减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运用得比较多的工具。
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