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内历史沿革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感冒:

1.感冒一词始见于《仁斋直指方》

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 3.明清时期,感冒与伤风互称 二、咳嗽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2.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郁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亦鸣。 3.清.喻昌《医门法律》:创温润和凉润;创“逆流挽舟”之法 三、哮喘

1.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之名,提出“未发必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治则 2.《医学正传》:“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3.张景岳:哮喘有宿根 四、肺胀

1.《丹溪心法》:“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 2.《证治汇补》:肺胀分虚实

“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五、肺痈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2.《备急千金要方》创苇茎汤 六、肺痨

1.《十药神书》: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2.《丹溪心法》:“痨瘵主乎阴虚”——滋阴降火 3.明.虞抟《医学正传》治肺痨治法:“杀虫”、“补虚” 七、肺痿

《金匮要略》首载肺痿 八、心悸

1.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首见痢疾 2.《丹溪心法》心悸——“责之虚与痰” 九、胸痹 1.《金匮要略》胸痹病机:阳微阴弦;

治法: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 十、心痛

1.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做了鉴别。强调用大剂量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 2.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心衰” 3.《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十一、厥证

厥证首见于《内经》 十二、不寐

不寐首见于《难经》

十三、痴呆 十四、癫狂

癫狂首见于《内经》 十五、痫证 十六、胃痛 十七、痞满 十八、呕吐 附:《四明心法》论吐酸之病理:吐酸一证,虽分寒热两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十九、呃逆

1. 呃逆:宋以前多称“哕”

2.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始称“呃” 二十、噎膈

1. 噎膈首见于《内经》

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病机:“脘管窄隘” 3. 徐灵胎:“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 二十一、腹痛 二十二、痢疾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二十三、泄泻 1.《景岳全书》:“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2.《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二十四、便秘 二十五、胁痛

胁痛首见于《内经》 二十六、黄疸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创茵陈蒿

2.《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黄疸病机关键是湿 3.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茵陈术附汤——阴黄 二十七、积聚 1.《难经》:“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2.《医宗必读》分期论治: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伐;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二十八、臌胀

喻嘉言《医门法律》臌胀病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二十九、眩晕

1. 眩晕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病机:风火立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上虚则眩”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子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2.《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痰水致眩 3.《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三十、头痛

头痛首见于《内经》 三十一、中风 1.《内经》:“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2. 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在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3.张仲景:“脉络空虚,贼邪不泻”;

分类: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治则:疏风散邪,扶助正气 4.李中梓:中脏腑分闭证和脱证 5.刘完素:病因为热:“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 6.李东垣:正气自虚 7.朱丹溪:湿痰生热 8.王履:“真中风”“类中风”——“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9.张景岳:“非风”,认为与外风无关;“内伤积损” 10.王清任: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五汤 11.近代医家:张伯龙:“肝阳化风”;张山雷:“气血并逆”;张寿甫:“直冲犯脑” 三十二、瘿病

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瘿病——病因: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 2. 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治法——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 病理——气、痰、瘀;

方剂——海藻玉壶汤。 三十三、疟疾

1. 疟疾首见于《内经》

2.《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疫疟,提出青蒿治疟要药

3.《金匮要略》疟久不愈,形成痞块——“疟母”——鳖甲煎丸 4.《备急千金要方》常山、蜀漆、马鞭草治疟 5.《瘟疫论》创达原饮

中内历史沿革

一、感冒:1.感冒一词始见于《仁斋直指方》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3.明清时期,感冒与伤风互称二、咳嗽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2.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郁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亦鸣。3.清.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0ety4uwkv76vac3ljxx41z4g1sgcd0187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