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
内中膜厚度
田 蜜,林 萍,赵 洋,邵宁宁,朱 宁,王立刚
【摘 要】[摘要]目的: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斑块发生率。方法:将102例EH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病程<5年为A组,病程>5年为B组,正常对照组52例,用高频超声测量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情况,并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A组EDD低于对照组(P<0.01),B组TC、TG、LDL及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A组及对照组,而EDD减低(P<0.05),A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斑块发生率为软斑>混合斑>硬斑,B组中IMT与LDL、病程呈正相关(r=0.631,P<0.01;r=0.646,P<0.01),EDD 与 LDL、病程、IMT 呈负相关(r=-0.681,P<0.05;r=-0.591,P<0.05;r=-0.673,P<0.05)。结论:EDD技术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EH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LDL升高、IMT增厚与病程延长及EDD降低关系密切,这些结果提示随着病程的延长,LDL升高,动脉内皮功能逐渐减退,进一步导致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斑块发生率为软斑>混合斑>硬斑。EDD可以作为EH患者独立预测因子。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11(022)010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高血压;肱动脉;颈动脉;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内皮作为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失调又是构成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已得到了较为明确的肯定,而且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发生于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发生之前[1]。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与血脂,病程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健康体检人员5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8 例,年龄 40~63 岁,平均(53.78±8.16)岁,均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性疾病。收集我院心内科EH患者102例(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先天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及肝肾代谢疾病等,按病程分为2组:A组,病程<5年,共50例,男26例,女24 例,平均年龄(52.45±5.88)岁;B 组,病程>5 年,共 52 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5.45±6.28)岁。各组年龄、性别相匹配。 1.2 仪器
采用Hitachi EUB-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up-L74M高频线阵探头,频率3~15MHz。 1.3 方法
1.3.1 一般资料采集
受检者空腹,检测当天禁烟、禁酒、禁咖啡,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ACEI)、钙通道拮抗剂类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24h以上,在温暖安静的房间内,于安静状态下休息10min后,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利用公式体质量指数(BMI)=W/H2计算。 1.3.2 肱动脉EDD的检测
参照Celermajer等[2]方法测量EDD。受试者仰卧位,连接心电图,选定肘关节上2~5cm处的肱动脉为靶动脉,取其纵切面,当动脉前后壁内膜显示最清楚时,于血管舒张末期(心电图R波顶点)测量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然后行反应性充血试验。将血压袖带缚于肱动脉中上段,充气加压至300mmHg,维持4.5min,放气后60~90s内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值,以上测值均测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计算公式:EDD=(加压后内径-加压前内径)/加压前内径×100%。 1.3.3 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的测量
于颈总动脉后壁分叉处近心端1cm处测量颈总动脉IMT,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观察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大小和回声类型,本研究将颈动脉IMT≥1.0mm、分叉处IMT≥1.2mm定义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的回声特点,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成3型:软斑:斑块呈中等或低回声,向管腔突出;硬斑:斑块呈强回声,边界清楚,后方伴声影;混合斑:高低回声杂乱,光点不均匀,形态多样,不规则[3]。 1.3.4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