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篇一】
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镇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掌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情况,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推进学案导学的改革奠定基础,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促进全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根据监教师【2012】9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我镇2012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对象
全镇中小学教师(包括代课教师)。
二、培训目标
通过专家报告,引发教师对10年课改的反思,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思想理念认识,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课程领导力和研发力;通过对班班通运用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
三、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采取集中观看主会场(县教育局在翔宇会议中心设培训主会场)讲座光碟与分学科到主会场现场听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培训时间:8月17日至8月25日。
2、培训地点:8月17日至20日(观看8月16日至19日主会场讲座光盘)、8月25日(观看8月20日主会场讲座光盘)在上车中学集中观看讲座光碟。8月21日至24日公办教师分学科在翔宇会议中心参加培训,代课教师放假休息(具体安排见附件)。
四、培训内容
1、师德师风建设模块
通过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和名师谈个人成长体会,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智慧和能力。
2、班班通运用模块
通过班班通的通识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模块
通过专家报告,引发教师对10年课改的反思,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思想理念认识,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课程领导力和研发力。
4、“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模块
通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让教师充分掌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理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和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培训要求
1、培训期间,县教育局将抽调局机关干部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巡视工作组,对全县各培训会场的情况进行督导,每天编发培训简报。教管组将组成专班负责培训信息的报送工作,并每天到培训主会场领取培训光盘。
2、教管组对参训教师进行统一管理,教管组工作人员分校对参训教师进行考勤记载,每半天通报一次。全体参训教师分上车中学、上车小学、王塘中学、分洪小学(包括师桥小学、南港小学、黄花小学)、太平小学(包括朝门小学、丁刘小学)共五个班在上车中学五个班班通教室参训,8月17日上午的动员大会及25日下午的总结大会集中在上车中学食堂举行。
3、教师培训期间的生活自理,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适当发放生活补助。
4、8月21日至24日公办教师分学科(每科半天)自行上县到翔宇会议中心参加培训,教管组每天派专人到主会场清查人数。建议各学校发放适当的生活费和车费,不集体租车和就餐。
5、参训教师要遵守培训期间的作息时间,严格考勤记载(考勤记载由教管组工作人员记载),杜绝迟到、早退及擅自脱训等情况的发生,严格执行教师参训情况与教师年终考评挂钩制度。参训学员有事请假必须书面向教育助理请假。
6、参训教师要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专家,听课期间应关闭手机,保持课堂安静,维护环境卫生,严禁吸烟。
7、参训教师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及格,由县教育局颁发结业证书,并记教师继
续教育6学分。
8、培训期间,各校要适时组织教师围绕培训内容开展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培训结束后,各学校要写好培训工作总结,A4纸正反打印,于8月30前上交到教管组后再汇总上报到县教育局教师管理科。
六、组织领导
为加强培训工作领导,确保培训质量,教管组成立2012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篇二】
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4)》,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和保障支撑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县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省培计划”为拓展,市、县培训为主体,校本研训为基础,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园长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三、实施原则
──全面提升与突出岗位要求相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岗位教师教育教学的职责要求和专业素质发展需要来组织培训。
──分层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实施,全员参训,注重实效的要求,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培训效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要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规范管理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按照省级统筹、市县负责、以县为主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规范教师培训管理,确保教师培训顺利实施。根据城乡、区域、学校特点,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创新教师培训体制机制。
四、主要任务
帮助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五年内所有在编教师都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其中校本研训不少于120学时。主要培训任务有:
1、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新录用教师上岗前和上岗一年内必须进行适应性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0学时,其中校本研训30学时。新任教师参加适应性培训后,还须参加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岗位培训。
2、骨干教师培训。组织500名骨干教师培训,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不少于200名,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不少于300名。认定一批县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选送名优校长和教师进行高级研修。
3、名师培养。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有专长和良好发展潜质的教师,推荐评选一批县、市名师。
4、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针对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切实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通用技术课程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提高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5、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按照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基本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
6、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点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教育技术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7、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重点帮助教师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恰当处理,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能进行个别
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养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8、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帮助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应对学校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方法。促进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9、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方向,以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工作岗位对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分类分层实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
10、班主任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五年一周期内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11、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重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提高开展幼儿教育科研和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提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2、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重点帮助教师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形成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进行特殊教育教学评价、特殊儿童学习方法指导、特殊教育科研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提高特殊教育管理水平。
五、主要措施与要求
1、创新培训模式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①进一步改进集中培训模式。精心选送“国培计划”短期培训、置换脱产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注重培训结束后的跟踪管理,通过“前移后拓”,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省市级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县级集中培训,注重研修对象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通过案例式、参与式、探究式、情景式、讨论式、导师制、“影子教师”实践、研修任务驱动、同伴互助等途径,提高培训效率。
②充分发挥远程培训优势。充分发挥远程培训资源与师资共享、快捷、灵活、优质、互动、高效等特点,推进教师的全员培训,加强远程培训的辅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参培率、学习率、结业率。
③大力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校本研训要适应各类、各岗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校本研训的制度建设,扎扎实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训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参与研训的自觉性,确保校本研训实效。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培训学习和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