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接受的是现实的东西,他对逻辑要求特别高,这种文化影响我们的创造。因为电影是一种浪漫的东西,不像电视剧,电视剧比较现实,电影是要超越现实,创造梦幻。”
《泰囧》爆发的秘密,首要的就是我国的社会环境乃至电影环境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泰囧》中王宝强扮演的在北京开葱油饼店、染着黄发、穿着廉价俗气的潮装,但同样会记旅行日记、着迷于用手机玩微博的宝宝,就是这一群体的低端代表。该影片的成功提醒中国电影人,不能把眼光只盯着大投资、大题材和高概念,更要准确理解国情、科学细分观众,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文化需求。当然,与同期《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借3D推出的高票价不同,《泰囧》的低票价策略也与新市民群体的低端消费习惯不谋而合。 《泰囧》的秘密之二,即贺岁档期的选择,贺岁档本就是喜剧片的天下,偏偏在该片前后,几大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剑走偏锋,无一喜剧类型,《泰囧》意外获得了难得的错位竞争环境。更有甚者,与之竞争的《王的盛宴》由于采取了表现主义这一曲高和寡的艺术风格,加之稀薄的剧情,无法承载过于露骨的政治指涉,早早退出了竞争行列;而《一九四二》,偏偏是一部“虐心”的民族悲剧,沉重的主题、压抑的画面和缺少戏剧高潮的剧情,不仅未能让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反倒形成了郁积,急需找到情感补偿;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美轮美奂的画面和可深可浅的主题,然而一人一虎的角色设置和苦涩超然的情绪基调仍然无法让观众获得放松。三部对手片不约而同的沉重氛围,几乎为《泰囧》的出现做好了反向铺垫,可谓最友情相助的“饥饿营销”,此为“地利”。
《泰囧》成功的第三个秘密,要归功于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个惯性市场,一般新片宣传的有效度仅限于影迷圈子和习惯消费者,只有像当年的《英雄》和今天的《泰囧》这样靠马太效应累积起超常关注度的影片,才有可能突破常规消费群,形成对新消费群的吸引。值得关注的是,《泰囧》最早不是通过专业影评网站,而是通过微博这一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人群广泛参与的自媒体进行了口碑式的传播,随后引发主流媒体跟进,形成蝴蝶效应,持续制造着媒体和公众的兴奋点,最终形成了良性的宣传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