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构建细胞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2、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指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为此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科学思维: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4、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 模型一: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
1、实验方式改进: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为此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2、实验材料改进:实验之前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原实验材料中模拟胸廓的玻璃罩、模拟气管的玻璃管数量有限、易碎,用于密封的橡皮塞材质较硬打孔困难。同学讨论后改为用透明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塑料吸管模拟气管、橡皮泥用于密封,改进后的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安全,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自己准备一份 3、实验步骤:
(1)取适合的塑料瓶,去除底部;
(2)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 (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 (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4、实验结果分析:当膈肌收缩向下运动时胸腔容积扩大,通过物理知识可知胸腔容积扩大,其压力降低,肺便扩张,由于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从气压较高外界进入气压较低的肺完成吸气过程。反之为呼气过程。 5、实验物理原理分析: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压与体积成反比; (2)气体是由气压较高处流行气压较低处;
由于橡皮泥的可塑性,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进行了艺术创作。 比如以下作品。
模型二: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
1、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怎么样才能体现肋间肌运动对胸腔容积的影响,为此我提议让学生将双手放胸腔两侧和前后侧,通过呼吸运动感受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启发教学:在此启发下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测量胸围差的方式,胸围差=尽力吸取时胸围长度---尽力呼气时胸围长度,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将胸腔的变化用数字体现。 3、实验材料:直尺、铁丝、橡皮泥、螺丝钉
4、实验原理: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肋骨的运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人体的骨骼进行了研究,提议观察人体胸腔的纵切面,同学们提出可以将人体纵切面看着为由脊椎骨、胸骨、肋骨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在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外向上运动,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变化的过程中,底不变,高在慢慢变长,面积变大,胸腔容积扩大。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向下向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