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二十四节气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农历节气表 季 春 夏 秋 冬 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腊月 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

立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为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正月中: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二月节: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为惊蛰。天气回暖,蛰伏中的昆虫相继苏醒。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莺鸣叫、鸟高飞。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二月中: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三月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农历清明当日为清明节。太阳过黄经十五度时为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温暖、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三月中: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过黄经三十度,农

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四月节:夏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季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南郊迎接夏天。

小满四月中: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故称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为小满。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芒种五月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为芒种。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五月中:炎热的夏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为夏至。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小暑六月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天气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为小暑。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六月中: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为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天气酷热。

立秋七月节:秋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暑七月中: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暑气消退,因此称为处暑。

白露八月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为白露。此时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八月中: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再次直射赤道为秋分。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天气已经凉爽下来,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露九月节: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霜降九月中: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冬十月节:冬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十月中:开始下雪。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气候寒冷,降水形态由雨逐渐演变为雪。 大雪十一月节:降雪的可能性增大,地面出现积雪。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五十五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十一月中:寒冷的冬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冬至日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渐渐变长。

小寒十二月节:气候寒冷,但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十二月中: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右。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A. 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 太阳直射点运动 C. 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 月亮的阴晴圆缺

2.图6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A. 两节气日期都一定相差180天 B. 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C. 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 D. 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2015重庆高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3.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 B.105° C.195° D.285°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能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也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据此完成第2~3题。 2.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那么安

徽、江苏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的时间是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白露 3.华北地区小麦播种后,最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A.伏旱 B.洪涝 C.寒潮 D.台风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是

A. 确定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 判断太阳直射点运动 C. 方便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 判断月亮的阴晴圆缺 2.在气象气候学中,把候均温(连续5天平均温)小于10℃定为冬季,大于22℃定为夏季,春秋为过渡季节。当立春时,下列城市最可能处于春季的是

A. 长春市 B. 厦门市 C. 拉萨市 D. 三沙市 3.下列组合中,长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A. 惊蛰和清明 B. 小暑和小寒 C. 白露和寒露 D. 大寒和小雪

中国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②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06qh2cvph97tl37kuug5o77k30e8m00qo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