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脊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 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简单。 2、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3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
4、咽鳃裂: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 5、可逆式血流:尾索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血流方式,心脏间歇性收缩,使血液向前向后流动。 三、判断题
1、七鳃鳗能分泌天然抗凝血剂。(T)
2、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区别于非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T)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根据胚胎发育和形态结构,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2、脊索动物门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椎动物比较它们有什么进化意义? 脊索动物门共同特征: (1)、脊索:
位置: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来源:来源于原肠背壁中胚层细胞,具有弹性和硬度。 结构:脊索外有弹性组织膜和纤维组织膜组成的脊索鞘。 {2}、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
注:无脊索动物具有腹神经索,无背神经管 (3)、咽鳃裂:
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
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
(4)、除尾索动物外,脊索动物的心脏和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为闭管式循环系。 (5)、具有肛后尾。
其中前3点特征,是脊索动物区别于无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 进化意义: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外),具有肛后尾2)脊索支持身体,是中轴的支持,可保护神经系
3)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成为中枢神经,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增强分析综合能力。
4)咽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连,营呼吸作用。
3、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为什么被称为头索动物?
重要地位:(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原因:因为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与咽鳃裂的鱼形脊索动物 4、分析文昌鱼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
(1)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有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5、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脊索动物和高等无脊索动物的共性
1、后口动物, 2、真体腔, 3、三胚层, 4、两侧对称体制, 5、身体和器官分节等,
说明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进化来的。
6、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的原始性和寄生性特点。
(1)原始性: 无上下颌和真正的牙齿;只有奇鳍,无偶鳍;终生具有脊索,无真正的椎
体。肌肉按节排列;心脏有静脉窦,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2)寄生性:具有口漏斗、角质齿和肌肉质的舌,舌能做活塞样的活动。口腔腺能分泌抗凝剂。呼吸器官:七鳃鳗有呼吸管和鳃囊组成,盲鳗鳃囊管汇总后通总鳃孔。营寄生时水不必经口排水出。
第七章 水栖脊椎动物(原口纲和鱼纲)
一、名词解释
1、 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结构,功能是调节鱼体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水层,以减
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2、 侧线:位于水生动物身体两侧的皮肤感觉器官,能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振动。 3、 洄游: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的现象。
4、 生殖洄游: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鱼类集群沿一定路线想适于产
卵、栖息和幼鱼生长的地方迁移
5、索饵回游: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带鱼、小黄鱼。
6、越冬回游: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集群从索饵的地方转移到越冬地方即比较喜温性的鱼类在水温下降是选择适宜的水温环境集群迁移的现象。
7、鳍:鱼类维持身体平衡和协助游泳的运动器官,包括奇鳍、偶鳍。 8、鳞片:是真皮的衍生物,按形状不同分为3种盾鳞、硬鳞和骨鳞。
9、盾鳞:软骨鱼特有,由真皮形成的基板和鳞棘以及表皮形成的棘外釉质组成,与牙齿同源。铺于体表互成对角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平缓,利于提高游泳速度。
10、 硬鳞:原始的硬骨鱼鲟鱼和鳇鱼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成,呈斜方形,成行排列,影响游泳速度。
11、骨鳞:大多数硬骨鱼具有的鳞片,真皮演化成,圆形,前端插入皮肤,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以减少阻力。其中游离端光滑的称为圆鳞;有许多锯状突起的称为栉鳞。 二、填空题
1、鱼类维持身体平衡和协助游泳的运动器官是鳍,分为奇鳍和偶鳍,奇鳍包括(),(),();偶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腹鳍,胸鳍
2、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称洄游,按洄游的原因不同分为(),(),()。越冬洄游,索饵洄游,生殖洄游
3、 尾鳍的类型分为3种,原口纲、胚胎期和仔鱼的尾型为(),软骨鱼,鲟鱼、鳐的尾型
为(),多数硬骨鱼的尾型为()。原尾,歪尾,正尾
4、 鱼类的鳞片有( )衍生,按形状不同分为3种( ),( ),( )。软骨鱼特有的是
( ),原始的硬骨鱼具有( ),大多数硬骨鱼具有( )。真皮,盾鳞,硬鳞,骨鳞,盾鳞,硬鳞,骨鳞, 三、判断题
1、 盾鳞结构与牙齿同缘(T)。
2、 软骨鱼终身保留软骨,硬骨鱼主要有硬骨组成。(T) 3、 鳔是鱼类的呼吸器官。(F) 4、鱼类没有唾液腺。(T)
5、硬骨鱼和软骨鱼的肝脏和胰脏是弥散形的。(F) 五、问答题
1说明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特点及其联系。
鱼类是典型的水生动物,以鳃为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弓是支持鳃的骨骼(相对于原口纲的鳃笼),鳃耙过滤水流中的异物;鳃丝间交错排列,水流方向与血流方向对流配置,达到最大的气体交换量。鳃小叶是鳃丝上的小突起,有单层细胞组成,中间分布有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鱼类离开水体时鳃丝和鳃小叶就粘连在一起,呼吸面积减少,同时结构受损直至死亡。
鱼类主要靠口和鳃盖的运动来完成呼吸。 循环系包括液体和管道2部分,
管道:鱼类的循环系属于典型的单循环,心脏的血经过鳃部气体交换成为多氧血,经组织气
体交换成为少氧血,回到心脏。鱼类的心脏位于胸部的围心腔,占体重的0.2%,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和连接心室的动脉圆锥(软骨鱼)和连接心房的静脉窦组成。(硬骨鱼心室连接的是动脉球,非心脏结构)。肺鱼用鳔呼吸,心房和心室分隔为两部分,最早出现双循环。
血液:鱼类的血量少,占体重的1.5%——5%,动静脉血完全分开,称为非混合血循环。
通过毛细血管滤出渗入组织细胞的液体为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为淋巴液(协助静脉带走多余的细胞间液,代谢废物,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等),脾脏是血液循环
的重要器官,是造血、过滤血液、破坏衰老细胞的场所。 联系:鳃呼吸,是典型的单循环系。
2、论述文昌鱼、甲胄鱼的进化地位与圆口类的关系。 A.七鳃鳗与文昌鱼相似:
具有密生的鳃裂;咽部有内柱;脊索终身存在;口腔内有缘膜;海滩埋栖生活 说明原口纲和头索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B.原口纲与甲胄鱼(Ostracoderms)类的关系
甲胄鱼:无上下颌,单一鼻孔,无偶鳍,营底栖生活。基于甲胄鱼特征,推测甲胄鱼类是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底栖动物,与圆口类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可能有共同祖先。 3、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
鱼类适应于水生环境体现在躯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
1)体表结构:鱼体形为纺锤形,皮肤富有黏液腺,体表披真皮鳞片,减小游泳阻力。具有维持平衡和运动的鳍。体表具有侧线用于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震动。 2)鳃呼吸:适应于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心脏小,血量少血压低,血流慢,心脏近头部使心脏顺利进入腹主动脉,心脏血全为静脉血,单循环系。适应于简单的水生环境。 4)肾脏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淡水鱼肾脏发达,海水鱼肾脏退化。 5)神经系统简单:出现五部脑,位于同一平面上,大脑表面无脑细胞。 4、 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调节机制的不同。
肾脏功能:主要是形成尿液,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也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洄
游鱼)
淡水鱼:鱼体7%0》淡水3%0的盐度,鱼体大量吸水,肾脏形成清水样的尿液排除,肾脏
结构发达,另鳃上具有析盐细胞补偿在尿液中消失的盐分。
海水鱼:鱼体7%0《海水30%0的盐度,鱼体渗透失水,通过吞饮海水和减少尿液形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