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一书有感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流派中的几位大师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说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起源于弗洛伊德,荣格曾是他的王储,阿德勒也曾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但后来荣格、阿德勒皆因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而决裂。弗洛伊德过分强调生物性的“性”,确信性和无意识有强大的力量;荣格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套东西归到“个体无意识”当中;而阿德勒则着眼于家庭内部关系,自身的缺陷、幼年时期的无助感等,更重视社会原因,他由此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又称“社会心理学”),在探讨和分析儿童心理及其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用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来阐释、佐证他的观点。阿德勒认为,人格形成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本能。他用优越感取代了力比多,认为优越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和追求目标。他还用自卑情结取代了性本能作为人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他认为个体的缺陷与困难使其产生自卑情结,然后迫使人做出适当或过度的补偿。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阿德勒说:人,做得到任何事!
一、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阿德勒,奥地利犹太人,早年学医,后受弗洛伊德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后因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纯生物学观点,与之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体系。 个体心理学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大体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加以概括:
第一,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思想、情感、冲动以及梦幻等一切表现,全都遵循内在一致的原则——人格的管辖。人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阿德勒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举个例子来说,面对一个做了错事的人,你最关心的是他的错误的行为,还是他这个人呢?阿德勒会告诉你,个人本身更为重要。错误行为只是这个人人生的一个片段,对这个片段不管怎么分析,都不可能了解其背后的真相。只有看到这个人的一生,看到他的生命脉络,看清他的人际关系,才能明白他的行为动机。
第二,人是不完美的,总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因此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进化的冲动,完美的理想,在不断拉着我们向前”。
来找阿德勒进行心理咨询的病人中,有很多事富有创造技巧的艺术家。他发现这些人常常是在克服通身体的弱点或意外事故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他们的杰出才能。这引起了阿德勒对身体缺陷和自我发展的深思。提出人总有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内驱力。 第三,人都有自卑感,它反映了一个人处理生活任务或困难时的无力感,与他人比较时自己的拙劣感,或者个体在对照想象的理想时一种高度主观的不足感。自卑感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阿德勒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自卑感往往是人成长的驱动力,让人们有勇气去克服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的克服困难,获得自我满足,实现终身成长。
但一个人如果自卑感过于强烈,使其成为一种借口,变成一种症状,逃避问题的解决,面向社会无用面,变成以自己为中心,就会发展成自卑情结。自卑和优越之后附加的“情结”一词,指的都是一种夸张状态,用来描述异常的自卑感或过度追求优越感。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非常具有攻击性,如果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孩子一定都有自卑情结。在生活中,你会看到一些非常爱炫耀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觉得自卑。
第四,有关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促使个体认同他人、同情他人的固有潜能。具体表现在:在困难情境中,准备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多奉献少索取的心理倾向;富于理解和同情他人思想情感的能力,等等。社会兴趣最早产生于婴儿同父母早期的相互作用,后在社会背景中继续发展。溺爱和漠视孩子会损害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社会上兴趣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个重大问题。个体能否正确完满的解决这些问题,反应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示了他对生活的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一个人如果有美满的爱情生活,他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有客观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和各种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 二、人生风格
阿德勒说,你的人生风格,决定你的困境。
人生风格总是针对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在人的心智未成熟时就已经做出,是一颗童心对某个创伤事件进行的诠释。换句话说,人生风格就是个人为了对抗自卑感,而决定采取的一种行动。 有家公司的女老总,参加一个培训班,她在班级里的表现非常积极,对每一项培训任务都认真完成,那种一定要拿第一的劲头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对她的家庭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她有一个弟弟,因为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她从小在家里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样的人生风格:证明自己比男人更强,更值得被爱。在这样的人生风格支配下,她对自己超乎寻常的严格,让她以及她周围的人都感到压力很大。 阿德勒指出,人生风格是以克服自卑感为基础的,形成于四五岁之间。它与遗传无关,是在生活中习得的,与个体在幼年时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人生风格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个体以后处理生活经验的行为方式,对大千世界事物的知觉、学习、认知,以及设定和达成目标的方式,都会与人生风格有关。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的人生风格将会贯穿自己一生。
阿德勒将人生风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这些人生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统治支配型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索取型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回避型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很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困难的失败;社会利益型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
人生风格如此重要,我们要从哪里去寻找它的踪迹呢?阿德勒总结出三条了解人生风格的途径:一是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二是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三是对梦的解释。他认为做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三、阿德勒的人格观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阿德勒并没有给我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但他从三个维度向我们阐述了人格的基本结构:一是人生风格。决定人对社会及周遭环境的看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动;二是社会兴趣。
决定了个体是否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态度;三是创造性自我。它负责解释个体的种种经验,让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在前文中,已经对人生风格、社会经验进行了讨论,下面再简要说说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个体成长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孩子自出生之后所经历的生长环境,都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孩子在对这些环境信息进行感受、解读、分析、接纳的过程中,也会赋予这些环境信息独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是具有创造性的,它不仅在获得经验,而且同时在创造经验来帮助个体完成生活的目标,实现某种特别的人生风格。
创造性自我使得一个人的人格和谐一致,并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因子。作为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索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人生风格。能够使个体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人生风格旨在达成目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行为来迎合情境的需要。而创造性自我不仅要满足目标实现的愿望,还要发挥出人格的创造性,取得个体独有的生活经验,在更高的基础上成为自己需要成为的重要人物,达到卓越的地位。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发展出创造性自我,就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格,过独一无二且丰满充盈的生活。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 人生,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吴书榆/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