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

——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TILT为例

颜务林,李亚芬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315100)

摘要:为了解并借鉴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TILT)为实例,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总结TILT可资借鉴的长处:全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重视文献源知识、以通论方式组织本课程教学、将文献利用的内涵定位在文献的合理合法使用上。提出了改进信息素养课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的具体建议:采用TILT的“通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把国内惯用的“各论”方式限于实习课教学。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 美国;高等院校

The Anatomy and apocalypse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American University: Take TILT of Texas University for a

Example

Yan Wulin,Li Yafeng

(Ningbo University Zone Library,Ningbo,China, 315100)

Abstract: It is for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of American university to research TILT (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lots of good qualities, which include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letely; thinking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source;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by general; emphasizing the information use with reason and law, etc. The author puts a piece of advice that we should organize a classroom teaching by general and organize searching practice by different searching tools and systems.

Keyword: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content; USA; University

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课教学已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当前也面临较为严峻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改进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为此,既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更需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就。尤其是他们的成功实例更有学习价值。

对中国期刊网(CNKI)检索表明,国内同行早已开始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进行关注。但是,多数这方面的文章都限于在宏观层面的介绍,而对教学内容这种微观层面上的具体研究很少,深度更加不够。因此,本文选择了TILT作为研究实例,试图发掘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加以借鉴,改进我们的信息素养教学。

1.TILT 内容介绍[1]

TILT的全称是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即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包括概论(Introduction)、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本馆导引(Follow-up)五部分。下面,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剖析。 1.1概论(Introduction)

何谓信息素养?信息可以从各种来源并以各种形式获得,如印刷本、电视、录像、图书馆数据库、Web网站等等。要成为一个信息专家(information literacy),需要知道为何(Why)、何时(When)以及如何(How to)使用所有这些来源。并且,批判性地分析它们提供的信息。

Internet是一种公共信息和通讯工具。TILT选择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指出必须澄清人们对Internet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Web是政府主导”、“我想要Internet”、“我肯定检索结果中数以百万计的条目中的一条就是我需要的”、“一切都在网上”。其实,Internet是一个合作性信息空间,而不是由任何一个团体组织管理的。Internet、Web、浏览器是不同的东西。有效地检索Internet需要一点技巧。许多有用信息不是(也许永远不是)以电子形式出现。

当然,人们生活当中处处都要使用Internet和图书馆。了解诸如审查制度、隐私、电子商务问题,将有助于你变得更加见多识广,能够更好地对信息源(the information sources)、检索工具做出高质量的判定。 1.2选择(Selecting)

在这一部分,讲授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八项:①鉴别各种不同的信息源;②承认适当的信息来源将改变对自身的依靠;③鉴别Web上的信息特征;④鉴别图书馆资源(library resources)的特征;⑤承认图书馆馆藏文献是在图书馆楼内和Web网站上;⑥在过去的期刊索引里查寻信息;⑦列举使用期刊索引的理由;⑧区别学术期刊(popular periodicals)和大众期刊(scholarly periodicals)。 讲授信息源(sources of Information)知识,即各种类型的文献,包括大众化期刊(Magazines)、学术期刊(Journals)、期刊索引(Periodical Index)、报纸(Newspapers)、图书馆目录(Library Catalog)、图书(Books)、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万维网(World Wide Web)、电子邮件(Email)。在此,要求学生牢记以下三个问题:①你可以上网查到哪种资源?②哪种资源会把你指向跟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③当你写研究论文时,你使用哪种资源?强调信息源与实际需求的关系,即不同的信息需求基于不同的信息源。如,“昨天某大学电脑黑客被抓的最新消息”可以查报纸和上网(Web)。“关于Internet上私人信息被窃的研究学术文章”可以查学术期刊和图书(以及网上的电子图书的电子期刊)。“有关Internet小故事方面的大众化文章”可以查大众化期刊(包括网上电子版的)。同时,十分强调一个问题常常需查寻多种不同的信息源。

通过比较分析,详细讲解图书馆与Web站点特点、作用等方面区别,提高学生使用图书馆和Internet的效果,也是本章的重点。

对大众化期刊和学术性期刊的不同点的比较分析深入,也是本教程的一个特色。 1.3检索(Searching)

检索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发现可能扩大你的知识面和开拓你的视眼。它是最具创造性的研究方面之一。

选择最好的信息资源,决定最适当的检索词,并成功地把它们组合起来,这是学生们在这一章要求掌握的技巧。在此,要求掌握以下七个知识点:①为选择检索词确定适当的策略。②确定图书馆数据库中可利用的信息种类。③选择适当的图书馆数据库。④列出使用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检索方法。⑤把检索词有效地组配起来。⑥记录来自某个检索引擎的可利用的信息。⑦选择对Web进行检索的适当策略。

检索词选定引入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一种突然闪烁到脑际的想法,一种不假思索的想法。在开始研究之前,写下几个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句子。给这些句子中的主要词汇画下划线。从这个描述开始,建立一张相关的关键词和短语表。一旦有了这张初始列表,就会想起同样描述的研究主题的其它术语。写下想到的所有概念,哪怕是好像很轻率的,有时候它们结果是最有帮助的。提出同义词—有同样意义的单词和短语作为的检索词。牢记将不同拼法、缩写词、缩略语等列在的表中。还应该为原定检索词确定上位词和下位词。

在高级检索技巧中讲到词根检索。

选定了检索词以后,再到哪里去检索?图书馆的数据库可能是找到所需资料的最好之处。接下来讲解的知识点有:文献数据库知识、期刊索引(款目、文摘、全文)。在这一部分,重点讲解如何选定所需的数据库。强调特定数据库与学科专业的对应。特定课题属于特定学科专业,应选择特定的数据库。

在检索途径方面,主要介绍主题词检索(Subject searching)、和关键词检索(Keyword searching)

在检索词组配方面,介绍OR、AND、NOT的用法。

通过完整的检索实例,介绍OCLC的First Search的使用方法。 在此,还介绍在知道文献出处的情况下,如何最终获得原文。

图书馆数据库介绍完毕,接着讲解如何利用Internet查寻文献资料。在此重点介绍搜索引擎(Searching engine)的选择及其检索策略(Search strategies)。从检索方式到包含的内容,每一个检索引擎都是不同的。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检索引擎?这需要搞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在这个检索引擎里?二是这个检索引擎是如何组织的?在此,既介绍大型综合性的检索引擎(Large and general search engines),也介绍专门性的检索引擎(Specialized search engines)。检索策略列了五条:①选择好的关键词和短语。运用头脑风暴法,注意你想要的Web页面的作者的用词习惯,一般用小写字母拼写。②注意细节。如,用短语检索时,加引号。否则,会得到过多的检索结果。③试试不同的检索词和检索引擎。一般的检索引擎都是按相关度大小显示检索结果的,即把相关度大的排前面。另外,如果最前面的30条结果都不合要求,则应考虑试用不同的检索引擎。④使用高级检索技术。合理使用语言限定、信息类型限定等。⑤浏览主题列表。选择一个安主题组织的检索引擎。从总类目开始,往下选择针对性更强的细目。

本章最后提及检索技术的未来发展。强调图书馆数据库和检索引擎将进一步互相渗透,难解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4评价(Evaluating)

评价,即通过仔细研究和鉴定来决定其意义和价值。为学术研究查寻合适的资源,这需要时间和眼力。掌握应用评价标准,就能评价印刷型和电子型的文献信息,这会使选择资源

变得更加容易。

这部分的知识点有:原文获取(locating)、评价(evaluating)、印刷型与电子型文献的引证(citing print and electronic sources)。

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以下7项:①利用索书号(call numbers)查找图书馆里的文献资料。②确定图书馆里是否有某条引文(citation)中出现的某篇文章。③识别URL各组成部分的含义。④利用公认的标准(the criteria discussed)评价文献资源。⑤列举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有效办法。⑥引文标记方法。⑦识别引文中不同部分的含义。

如何判断信息质量的好坏。判断一种文献资源是否适合于你的研究,可以参照如下因素:责任者(Author)、出版发行时间(Date)、出版者(Publisher)、评论(Reviews)、内容(Content)。另外,评价网上信息资源,还可以查看“网站观察”(Site Vision)这类专门评价各种网站的站点。

剽窃:把他人的著作或思想作为盲目自己来发表的行为。如何避免剽窃?要注意以下四点:①清楚详细地表明你查寻的文献资源的出处。②为每一条引文写下完整的信息。③当直接陈述别人的原话时,用引号。④总是尊重原作者的信息和思想。 1. 5本馆导引(Follow-up)

从图书馆的Web站点出发,介绍图书馆大楼的平面布置、可利用的各种文献资源、提供给读者的各种服务等。给读者一个现实的可利用的文献信息来源的环境。

2. TILT给我们的启示

2.1要全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含

在美国,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文献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

自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在美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能够确定潜在的信息源,能够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3]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4]

2.2要掌握基本的文献源知识

首先,TILT将图书馆和Web站点作为两大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的信息源对待。这一原则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既不是过去普遍存在的重图书馆轻网络,也不是现在有些人主张的重网络轻图书馆。这个做法非常切合实际。不可否认图书馆和Web站点是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两个最主要来源。不但现在如此,恐怕今后也难以改变。因此,为了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有关图书馆和Web站点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

第二,了解图书、大众化期刊、学术性期刊、报纸、百科全书、期刊索引等不同出版类型的文献的特性,不但可以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还会提高文献的利用水平。不同文献源有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目的的文献检索常常应针对不同的文献源。区分大众化期刊与学术性期刊很有必要。

我们习惯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将文献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二次文献是检索的工具,一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是检索的对象和目的。并且,过分地将重心放在二次文献上,只因为它是检索工具。简单地认为,只要掌握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能利用检索工具获得所需文献的出处,并进而获得所需文献的全文,对一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等文献信息源的态度较为默然。TILT的实际做法是先讲文献信息源选择(Selecting),再谈文献检索(Searching)。很显然,TILT的做法比较合理,值得仿效。 2.3信息素养课是通识教育

TILT将整个课程分五部分,包括概论(Introduction)、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本馆导引(Follow-up)。然而,国内的一般做法是按具体的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分章节组织教学,主要讲授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TILT只在第三部分“Searching”中作为一个检索实例,详细介绍了OCLC的First search系统的使用方法。课程中再也没有出现对其它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讲解,CA、EI、SCI、STP等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等等都未提及。不难发现,TILT是信息素养课的“通论”,而国内讲的是信息素养的“各论”。

依照常理,作为一门课程,通论是基础,是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性。各论是具体应用,是个别的,具有多变性。一方面,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繁多,难以一一讲解。另一方面,各种检索工具使用方法大同小异,确实也无需一一讲解。再者,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检索效率不断提高,检索方法日趋简便,无需过多讲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轻视通论,只讲各论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国内信息素养课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此。

难能可贵的是,TILT的通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论,其中包含许多值得借鉴的技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譬如,用在检索词选取上的头脑风暴法、选择文献源、制定检索策略、评价文献信息、合理使用文献、避免侵权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2.4文献利用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合法使用

TILT 重视文献利用内容的教学,并且,将其定位于合理使用和合法使用上。强调引用他人文献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可剽窃他人成果。并指出了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从培养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说,合理合法使用文献是文献利用问题的基本点,应当列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重视文献利用内容的教学也是国内信息素养课教学的好传统,只是具体做法上有偏差。通常是以科技论文写作来充当文献利用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点牵强附会。写作能力属于语言素养范畴,不归信息素养之列。况且,科技写作就是一门课。

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

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TILT为例颜务林,李亚芬(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315100)摘要:为了解并借鉴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TILT)为实例,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总结TILT可资借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01fr1al89036aw5uju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