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复习(4)
初三年级语文主讲人张媛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有很明显的文学品质,具有精神的独创性、情感的震撼性和表现的优美性。
散文的主要类型
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主要类型
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类型
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课文回顾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茅盾《白杨礼赞》?汪曾祺《昆明的雨》写景状物类散文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茅盾《白杨礼赞》?汪曾祺《昆明的雨》写景状物
写景类:描写自然现象、地理环境、名胜古迹……状物类:描写动物、植物、静物……答题路径建议
一、追踪抒情媒介,大致梳理文脉二、回归原文语境,品析言语之美三、联系生活体验,有理有据阐发一、追踪抒情媒介,大致梳理文脉
“景”与“物”是文章的表现对象,也是作者抒情的媒介。“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昆明的雨》雨中的景物昆明情结《白杨礼赞》
白杨树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如何抓住“景”与“物”的特征?
整体观照文本追踪描写细节大致梳理脉络2016年北京卷第18题(阅读《沙枣》)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2017年北京卷第14题(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沙枣》
1-2段,“不知名的灌木,发芽很晚,不起眼。”3段,“隐约飘来花香,清香醉人”,我不解其因。5-6段,“外表不引人注意,却有极浓的香味。”《沙枣》
7-11段,“有实用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我“赞美沙枣及像沙枣一样的人”。12-14段,“沁人的花香,让人陶醉”,浮动着的暗香是初夏整个河套平原的标志,这花香一直飘在我心里。花香
最初作者对飘来的花香不解其因,后来由沙枣的花香开始注意沙枣,再到赞赏沙枣花香,最后认识到沙枣花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追踪
直接描写作者的身份文章标题文后注释写作时间(背景)点明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句追踪
直接描写作者的身份文章标题文后注释写作时间(背景)点明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句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关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济南的冬天
总写景物特点季节特征(温晴--------宝地)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结构
描写景物的顺序观察角度的变化由物及人二、回归原文语境,品析言语之美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梁衡)2016年北京卷《沙枣》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皆可)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2019年北京卷《天上梯田听谷歌》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 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2019年呼和浩特卷《日出》
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答案】为写日出作铺垫: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表现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通感、叠词……对比,照应,象征,衬托,以小见大,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虚实相生,抑扬对衬,蓄势,闲笔,悬念,类比……衬托
衬托指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更突出的表现手法。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来衬托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异性来衬托是反衬。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有鲜明对照,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回归文本: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叶圣陶先生曾说,散文家“随意摄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答题要素
*对言语表现力的判断(有表现力的词或表现手法)*还原具体情境(声、形、色、味、觉)*揣摩作者情思(单一集中还是富有变化)《春》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数量之多,声音之响,动作之活泼,从侧面写出了花朵富有吸引力,画面生机勃勃,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无限活力。《春》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结合语境赏析
(1)找准描述对象(2)聚焦打动我们的言语词句(3)找好角度,还原情境:外在、内在(4)分析语境,概括特征:原词、提炼(5)组织语言:清晰连贯三、联系生活体验,有理有据阐发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散文作家多以真实、自由的个性化笔墨,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达生命体验。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紫藤萝瀑布》——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一棵小桃树》——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小桃树蓄着“我”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2017年北京卷第15题(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原文片段回顾
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①同学们谈到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材”。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材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④我们和老师之间认识不同,让我们陷入思考。开放性题目答题建议
(1)充分理解文章内涵与相关联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时根据试题具体要求展开分析,做到有依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2)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相关信息(包括文中词句),形成一个有思维含量的结论,对文章内涵和构思加以梳理、解释。答题路径建议
一、追踪抒情媒介,大致梳理文脉二、回归原文语境,品析言语之美三、联系生活体验,有理有据阐发一、追踪抒情媒介,大致梳理文脉(写了什么?)
二、回归原文语境,品析言语之美(怎样写的?)三、联系生活体验,有理有据阐发(为什么写?)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蒋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