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导论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
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③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④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⑤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④(简答题)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⑤(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意义: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⑦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选择判断)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简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简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三、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简答)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
发去认识事物。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等。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涨,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是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①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②实践的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有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之分。③实践的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四、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六、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七、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有科学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八、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九、能动反映的特性:创造性、摹写性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十、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不深刻的局限性。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十一、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试验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十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十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实用主义断言“有用即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然而,真理固然是有用的,有用的却并不一定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十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认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