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陈与义诗作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 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 (一)早期清丽圆润 (二)后期简洁雄浑 二、 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 (一)用世精神 (二)出世情怀 (三)理性主义 三、 陈与义诗作影响 (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 (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

陈与义诗作研究

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绍了陈与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诗作蕴含的思想内涵,并概述了陈与义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陈与义;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影响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浑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但是,封建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开始暴露,对外抗击无力,屡屡与少数民族政权媾和,对内抑武仰文,却又加强了对文学的限制,“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例证。直到钦宗靖康元年(1126),党禁才正式解除,而此时金兵的铁骑已经逼近,很快,气数殆尽的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文坛处于相对比较冷清的阶段。北宋末年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如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陈师道(1053—1102),黄庭坚(1045—1105),苏辙(1039—1112)等先后辞世。此时,苏轼、黄庭坚在世时诗坛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在诗坛出现沉寂局面的时候,陈与义(1090一1138)以其清理圆润的诗风引起轰动,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靖康之难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与义的诗风也为之一变。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询

为奉议郎;父亲(名不详)曾为朝请大夫;外祖张友正,号存诚子,着名的书法家;母亲张氏,仁宗时宰相张士逊的孙女。陈与义幼年好学,天分很高,就读于太学,曾学诗于当时颇有诗名的崔德符。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曰:“(陈与义)少蹲厉不群,篇籍之在世无不读,既读辄记不忘。”J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

开德府教授。政和六年(1116)解职归京,常与亲旧赏画吟诗,直到政和八年(1118)方除辟雍录,诗人在《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卜约一丘用韵寄元东》中记录了这段经历:“四岁冷官桑蹼地,三年赢马帝王.州”(卷六)。宣和二年(1120),陈与义的母亲张氏病逝。宣和四年(1122),徽宗皇帝见其所赋墨梅诗,非常欣赏。葛胜仲在《陈去非诗集序》中有一记载:“宣和中,徽宗皇帝见所赋墨梅诗,善之,函命召对,有见晚之磋。遂登册府”(:((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摧为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后又官至省闲考官、符宝郎。

宣和六年(1124),坐王捕罢相例出,滴陈留酒税。陈与义在馆阁之日,交游渐广,诗名日起。如洪迈《容斋随笔》记载陈与义宣和五年(1123)所作《夏日集葆真池》一诗,曰:“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5张嗅的《陈公资政墓志铭》亦云:“(简斋)辞章一出,名动京师”(((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可见,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在当时诗坛上己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自陈留南奔,避乱襄汉,辗转经过湖、湘。建炎四年(1130)被召,由湖南武冈辗转至广州、福建。这一时期,陈与义在兵荒马乱之中,颠簸流离,饱尝世事沧桑。绍兴元年(1131)至行在所,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职。绍兴八年(1138),因病请去,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是年十一月,卒于乌墩之僧舍,时年49岁。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

(一)早期清丽圆润

陈与义初入诗坛之时,步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尘,从内容、艺术手法到风格都有江西诗派的印记。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受到江西诗法的约束,个人的创作特色还是鲜明的体现出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陈与义早期的创作中,清远平淡、圆润流转的特色,就已经体现出来。洪迈在《容斋四笔》“陈简斋《葆真诗》”条记载:“自崇宁以来,时相不许士大夫读史作诗,何清源至于修入令式,本意但欲崇尚经学,痛沮诗赋耳,砖是库序之间以诗为讳。政和后稍复为之,而陈去非遂以《墨梅绝句》耀置馆阁。”

《墨梅诗》视角新颖,语言流转自然,受到徽宗的欣赏,对“宣和诗禁”的缓解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首作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的《夏日集葆真池上》,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洪迈在《容斋四笔》里记载:“(简斋《夏日集葆真池上》)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朱新仲时亲见之,云京师无人不传写也。”(卷十四)这首诗歌也显示出一种清远平淡、流动圆润的特色。流转圆润是指诗歌灵动活泼、生动有趣;清远平淡是指一其诗歌清新明快、简洁自然,且韵味悠长。这种诗歌风格与江西诗派大不相同,在陈与义前期创作的的题画、写景、咏物诗,以及表现自己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作品,已经有较多的体现。比如《襄邑道中》(卷四):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陈与义时年27岁,诗人因任满开德府教授,乘船经襄邑赴东京。此诗用“飞花”“榆堤”“云”等旅途中所见的景物,营造出比较轻松的环境。两岸风景和顺风行船的畅适悠闲之感,语言浅显,情趣活泼。

“简斋体”的圆润流转、清远平淡,亦表现在语言风格上。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曰:陈去非诗,平淡有工。如:“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官里薄书何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含章帘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6]由此可知,“平淡有工”的语言是陈与义形成清新自然诗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陈与义着名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卷四):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妹。

纵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集架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瑙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这组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诗歌语言清新脱俗,重在意趣,格调清婉,是陈与义的成名作。宋徽宗读到时,大为欣赏,即命召见陈与义,有相见恨晚之叹,随即提拔其为秘书省着作佐郎。胡仔的《苔溪渔隐丛话》有记载,曰:“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陈无己作《王平甫文集后序》云:‘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故葛鲁卿于《去非简斋集叙》遂用此语,盖为是也。”,陈与义在这组诗中所表达的是梅花高于桃李的情操,其中,林通“暗香”“疏影”之意胜过齐己咏梅诗句。清代画家挥格尔称赏此首,在((欧香馆集》卷十二中评为“此真知画者也”。清人翁方纲则以为“惟‘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句有生韵,余亦不尽佳也”。g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八赞赏第三首“集集江南万玉妃”认为“语意皆妙绝”。这组七言绝句不仅在意境上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也有独特的风味,读来满口余香、意犹未尽。

(二)后期简洁雄浑

靖康之难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陈与义在避难途中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这与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经历颇为相似。安史之乱后,杜甫经陕入川,又出峡东下,漂泊湖湘;而靖康之变起,陈与义由豫入鄂,南至粤桂,也一度转徙于湘江、洞庭,重饯子美旧日行迹,和杜甫感同身受,对杜甫描写离乱和忧国忧民的诗篇,有比较深刻地体会,陈与义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大的转变,大多以伤时忧国为主题,关心民间疾苦,颇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风。

当他忧怀国事之时,悲从中来,情感激昂而强烈,而这种情感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中呈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简洁雄浑、悲壮激楚的基调,深沉的家国身世之思自然寄托其中。如那首作于绍兴元年简斋应诏赴会稽途中的《雨中再赋海山楼》(卷二十七)诗:

百尺栏杆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的胸襟气魄,是江西诸君子所没有的,也正是南宋时代特点在诗人作品中的独特体现。作品体现忧时伤国的感情,景物比较壮阔,“灭胡猛士今安在”诗句中蕴涵着对国事的担忧,有杜诗的风格。

我们再比较一下杜甫的《登高》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族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在韵格上极为相象,都是从境界宏阔的景物起笔,景物的描绘带着秋天的萧瑟气息,或艰难苦恨的感慨,或国破流离之悲。境界相当阔大,所用字句具有很大的延展性,《登高》里的“风”“天”“无边”“不尽”“万里”等,《登岳阳楼》里的“洞庭”“夕阳”“横分”“万里”“远”等,使诗作都具有一种苍茫浑撷的悠悠韵味。这两首诗在章法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杜甫的《登高》首联、颁联和颈联对仗都很工稳,尾联虽然不对仗,但是在整体上有一种整伤凝重之美;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则呈现出自然流转之美,以散文句法入诗,全诗只有颇联对仗工稳,但是同样有一种凝重沉郁之感。杜甫在诗中喜欢用“万里”对“百年”,比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夕,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完全从杜诗中化出,但他用“三年”对“万里”,来表达对漂泊不定、背井离乡生活的感慨,既写出了逃难路途的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学习杜诗而不拘泥于其中,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

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

陈与义诗歌的思想内涵很丰富,儒、释、道各家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总的来说,其思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倾向,一是社会责任感,一是个性自由的追求,有时两方面相互矛盾,有时也能很好的整合在一起。

(一)用世精神

陈与义早就有用世之心,如在他写给陈国佐、马元茂这两个同年的诗里有“昔吾同年友,壮志各南溟’③这里以鲲鹏为喻,要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何等抱负!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往往具有热情激昂的态度。

正是在这种用世精神的影响下,再加上遭逢动乱的时代,陈与义对国事有着密切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如《感事》:

丧乱那堪说,千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枉,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此诗于高宗建炎元年邓州时作。诗题“感事”,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诗的前六句即点明了所感之事,汁京被金军占领,徽、钦二宗被掳北去,高宗以及公卿大夫南逃,幸建康府,国家正当危亡之秋,诗人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诗的后六句,诗人自伤不能为君王分忧,没办法缓解国难,更添几多感伤。

(二)出世情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进无望,陈与义向往归隐,他敢于发出“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书怀示友十首》其一)、“何必思之烂熟,热官无用分明”(((六言二首》其二)的慨叹,他视仕途为“危地”、“罗网”,喻功名为“槐国”、“画饼”,进而有归隐之思。

然而面对仕与隐,此时陈与义的内心是不平定的,蕴积着矛盾。他既渴望仕进荣达又羡慕山林的清闲自适,如《书怀示友十首》其四所云“我梦钟鼎食,或作山林游”他身居微官,同时又推崇陶渊明为“英雄人”,称美稽康的“非堪作吏”,自比张翰“思归那待秋”,追慕他们高洁的人格精神。儒家倡导士人积极入世,同时儒家也不拒绝隐逸的主张,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①生存于政治黑暗或社会动荡不宁之时代的诗人,常会感到出仕之路的艰难与危机四伏,他们往往找到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②而得以心灵的平衡,但这只是暂时的,其终极目的仍是入仕,心态往往徘徊不定,常常表现为仕与隐的矛盾。

陈与义晚年多次请闲,最终隐居于青镇僧舍当中,将隐逸情趣付诸了实践。如果说以前他对隐逸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受仕途失意、战乱流离所迫,此时陈与义的心灵则偏向了主动,他主动请闲,将隐逸付诸实践,晚年幽居于僧舍之中,其间虽有疾病和政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心境趋向了淡泊,心灵找到了归宿。诗篇中多对自身清静生活和所居环境的描绘,如《小阁》、’《小阁晨起》、《小阁晚望》、《西轩》、《登阁》等,生活是那样的闲适,环境是那样的清幽,显然是一种隐居的生活,诗人竟吟咏出“只今老子风流地,何似茅山陶隐居”(((松棚}))的自适之叹。此时,诗人心灵自由通脱,有着隐士的高蹈与淡泊情怀。

(三)理性主义

宋诗与唐诗相比,可谓二水分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①准确指出了宋诗具有尚理的特质,而决定宋诗迥异于唐诗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理学时代赋予它的一种理性精神。处在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其诗歌也体现了这种理性的思致。

陈与义具有尚“意”倾向,主要表现在写景、咏物、题画一类诗作中,其诗不重雕镂刻画,而重意趣风韵,具有遗貌取神、借物寓意的特点。如《题画》:

分明楼阁是龙门,亦有江流曲抱村。 万里家山无路入,十年心事与谁论。

画中画的是龙门之景,但诗人并没对画中之景作过多的描绘,而是由画中之景引发胸中之意,由画中之龙门想及故乡,此时诗人的故乡洛阳已被金人侵占,不见者十年,诗人见画中之龙门,引发“十年心事”,其间包蕴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怀念。

陈与义写景、题画、咏物等诗,重神不重形。他写雨、咏梅、赋海棠、记旅途中的山川风物等,都不注重对事物本身外观的精细描摹,而主要写出事物的内在精神,突出意境与韵味。写物的同时,往往能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此时,物已非物,我亦非我,物我两忘,人与物仿佛完全融合为一体,再如《牡丹》中“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此处的牡丹,已成了诗人故乡之思的象征;《瓶中梅》中“曾为庚岭客,本是洛阳人”,此处写梅,更是写人,人与物交融在一起,不可分离。

在以“情景交融”为基本审美模式的中国古典诗学中,“理”的合法性受到了很大的怀疑。然而“理”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而是以其独有的生命样态,被历代诗人所吟咏,具有无法取代的生命强力。宋代诗歌创作中,尤其体现了这种哲理性的思致。

陈与义擅长睿智的思索,使诗思得到一种哲理性的升华,其诗中之“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表现为一种人生如寄、人生无定的人生况味,其中表达了人们常有的一种普遍性的体验和感受,颇富哲理,发人深省。仕途坎坷、战乱流离,使陈与义对人生进行深刻思索,他往往能保持一种冷静的心境,以冷静的态度返观人生。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

清池不受暑,幽讨起予病。 长安车辙边,有此荷万柄。 是身帷可懒,共寄无尽兴。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清风不负客,意重百金赠。 聊将两鬓蓬,起照千丈镜。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梁王今何许,柳色几衰盛。 人生行乐耳,诗律已其剩。

陈与义诗作研究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一)早期清丽圆润(二)后期简洁雄浑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一)用世精神(二)出世情怀(三)理性主义三、陈与义诗作影响(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陈与义诗作研究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zpv672asc3ibqw7s1xb7s7tu43ow500tq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