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校园传承模式的构建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XX年,网民数量为7.72亿,普及率达55.8%,全年新增4074万网民。互联网可以说是现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的方方面面。20XX年3月15日,李K强总理在《政F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新的思路、新的媒介、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传承场域校园的传承模式进行构建,将对未来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一、“互联网+”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理论综述
在对“互联网+”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多数研究学者对“互联网+”民族音乐领域是以个案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学者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搭建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信息和资源平台,以推动其传播。孟庆洋最早提出了“互联网+”音乐课堂的概念。任恺从教改方面提出未来以慕课为代表的教育“互联网+”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技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打造全天候学习,通过“平行课程”与传统课堂对接。林庆娜、覃巍从“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产业研究角度提出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新媒体互动,提升产业化人才培养力度以及保护产权的发展对策。李阳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角度提出加强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的运用,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数字博物馆。张宏伟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借助多种自媒体工具对少数民族
传统音乐进行传播,并打造一定个性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自媒体服务平台等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综合论述。多数学者是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个案研究,有地方剧种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如川剧(任红军),及论述的XXX民间音乐发展研究(王建建)、XXX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梁杨帆)、XXX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张馨予)和一些某个具体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如畲族音乐文化(梅玉倩)、黎族音乐文化(董怀岩)。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研究学者都认同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等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重要的机遇,但就已有研究看,由于“互联网+”毕竟是新兴产业,造成整体研究数量偏少,且个案研究多于综合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一定的群体中,在其所处政Z、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影响下已经形成的、不能改变的、凸显该群体特色的、雅俗共赏的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情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增强民族感情、增强凝聚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涉及的传统民族音乐的概念主要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方法,采用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创造的、代表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也是大部分学者认可的传统音乐的五大分类,即歌曲类、歌舞音乐类、说唱音乐类以及戏曲类和器乐类。从古至今,一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无外乎师徒传
承、家庭传承和通过仪式等活动的自然传承三种主要传承方式。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侵入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多数原来惯有的传承人、传承方式逐渐抽离于民俗语境。主要表现在过去作为师傅的上一辈传承人外出务工,造成音乐文化传承的断层;新一代本土青年面对西方音乐文化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下降,以及缺乏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现象。此外,作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重要传承场域的校园来说,同样面临专业人才师资匮乏、“运动式”的高热度、短周期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以及缺乏阶段性、有效性、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有效评价手段,加之我国音乐教育固有的的“西化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使得传承、发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面临困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校园传承模式的构建 校园在传承、发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资源,如:一些学校本身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参加民族节事音乐文化活动都有绝对优势。同时,校园传承方面也作出许多成果,如:20XX年2月2日,在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XX]2号)后,开展的“京剧进课堂”活动;“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展开等。但这些“运动式”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长态化、循环性、动态化”特点的行为来说达到的效果不是最佳。此外,为适应时代发展,同时达到传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采用“互联网+”的视角和
手段进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校园传承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促成新时期特色专业人才1.师资培养方面对从事音乐教育方面师资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入手,厘清观念。很多教师本身是通过“西化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和声”“曲式”“视唱练耳”等专业课程很熟悉,但是对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缺乏认同和研究,所以应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民族民间艺人、传承者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或将教师送去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地区进行采风、调研和学习;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考评,以期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加大培养师资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学习,使其与时俱进,利用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学生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作为自我习得知识的构建者,关注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学习的参与度、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让其可以在课堂以外、书本之外,生活与活动中、多种平台和媒介中,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直观、形象地学习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二)推动课程建设,开发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课程“我们的音乐教育、艺术标准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在依据西方音乐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迅速边缘化自己的音乐传统。”“音乐学院的器乐基本上都在追求交响化。然而学习西洋音乐绝非音乐教育体系的全部内容。地方性传统乐种在音乐院校的教育课程里鲜有空间,